美丽与发展双赢--扫描民族地区2013年生态保护亮点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资源富集,拥有独特迷人的风光。如何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既解决发展的问题,又能确保留住“美丽”,民族地区承载的责任要更重一些。
2013年,我国民族地区在生态建设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尤其是制度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严格划定主体功能区:开发受限定 保护上等级
2013年,环保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和管理的意见》,宁夏被确定为开展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和管理试点省区之一。宁夏确定了盐池县和彭阳县两个试点县,分别代表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两种生态类型,试点地区开展了防沙治沙、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项目。
自治区环保厅生态处张涛说,过去有不少地方乱开滥设开发区,甚至侵占大量良田,不仅破坏了环境,也助长了地区间产业趋同和过度竞争现象。而主体功能区制度的设计非常严格,明确了控制开发强度和开发范围,再也不允许蔓延式开发扩张,保持并逐步扩大自然生态空间。“尽管这些地方还比较贫困,但按照生态功能区的发展要求,只要不符合产业准入和环境准入政策的项目,都将被列入黑名单。”
广西是我国石漠化最严重的省区之一。在广西制定的《广西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石漠化地区被划定为限制开发区域,鼓励人们积极退耕还林。
在陡峭的山坡上,每隔几米就有一处石块砌成的围墙,里面则种着核桃树。在广西河池市凤山县中亭乡柏林村陇碰屯,自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以来,村民们由在石头缝里种玉米改为种核桃,不但收入增加了,生态也变好了。核桃树根系发达,见缝便钻,吸水固水能力很强,有利于遏制水土流失,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执行资源使用补偿:环境得以保护 牧民得到利益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草原生态补偿制度、水资源和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制度等,这些制度已经在少数民族地区“开花结果”。
借助国家全面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新疆把伊犁河谷440万亩退化严重的草原和水土涵养区划定为禁牧区域,并为4391万亩草场核定了合理的载畜量,禁牧和限牧区占到整个河谷草原总面积的九成。大批牛羊“集结”起来,走出草原,圈养在农区,让不堪重负的草原休养生息。
自新疆启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近百亿补偿资金将使天山南北120万牧民受益。更重要的是,一度恶化的生态也逐步得到恢复。根据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畜牧兽医局的最新调查,截至2013年入冬前,伊犁河谷草原平均每亩鲜草产量已达380公斤,比2010年增长了27%。这意味着通过禁牧和限牧,草场植被有了明显的恢复和增长,伊犁草原开始大面积“复苏”。
西藏山南地区隆子县叶巴村村民泽仁旺姆对“生态补偿”的感受十分深刻。他说:“从前没柴烧了就上山砍树,如今,政府鼓励造林,不仅给补偿金,还鼓励利用经济林木创收,生活富足了,身边环境也越来越美。”
据统计,2013年西藏完成造林绿化104.4万亩,其中人工造林45.8万亩,封山育林58.6万亩,超过年初规划的102.7万亩造林绿化建设目标。
设立生态文明评价制度:绿色变政绩 发展有后劲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有18万平方公里的天然草原,是祖国北疆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距北京最近的天然草原。这里的生态环境好坏,影响着华北地区特别是京津地区的生态安全。
“生态环境保护得好不好,关键看秉持什么样的保护理念。”锡林郭勒盟盟委书记于永泉认为,只有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才会真正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
锡林郭勒盟正在探索制定健全资源占用退出机制、健全驻地方企业独立法人登记制度以及绿色政绩评价体系,这些硬性的生态保护制度开始带来明显的改变。
“考核指挥棒不一样了,环境保护的积极性自然就会提高,谁愿意看到自己的家乡被挖成大坑呢?”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旗长布和朝鲁说,当地探明煤炭资源储量383亿吨,远景储量582亿吨。尽管开发的前景十分诱人,我们却控制了迅速开发的冲动,把发展重心转向加快草原特色现代畜牧业和环保建设上来,确保这片草原永远美丽。
在祖国的南疆广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保护,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目前,广西森林覆盖率达60.5%,居全国第四位,沼气池入户率居全国第一位,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99%,重点流域水质达标率100%。(采写记者张丽娜、吴小康、许万虎、关俏俏、赵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