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尼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藏族先民就生息繁衍于洮河沿岸,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卓尼藏族文化除了具有藏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朴神秘等共性外,还具有鲜明的农耕文化和各民族交汇融合的多样性风格。
婚礼是传统社会的人生大礼,只有结婚才能“上以祀祖庙,下以继后世”,结婚自古以来就成为繁衍后代的家庭大事。藏族人民把结婚的礼与俗有机结合,通过喜庆繁复的过程来保障婚姻,使这一事关家庭存续的重大礼仪隆重而热闹,具有传统的民族性和鲜明的宗教色彩。
提亲
在我国西部的一些藏区中,各种习俗往往不尽相同。其中尤以藏族婚俗最为别致。
生活在卓尼县洮河沿岸半农半牧区和周围农区的藏族青年,至今仍遵循着古老的婚俗习惯。据卓尼县文化局工作人员介绍,当地藏族青年男女的婚姻大事,虽然也有自由结合的习惯,但大多数还是沿袭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古制。
按照当地习俗,某家的女子被男家父母看中,愿为儿子娶来作妻时,首先要请一个女媒人,去女方家父母处探询。女方家要是同意,便正式请男媒人拿着一铜壶酒,壶颈系一条“哈达”(有些地方系红布带,有吉祥之意)去说媒。媒酒一般是当地人自酿的青稞酒,以此为“透话”礼。当双方同意结亲后,媒人就到男方家复命。这时候,女方家要给媒人一支箭带回去,表示女方家正式答应了婚事,愿意结亲,自此两家成为姻亲,完成了订亲或订婚程序。这支名为“女儿箭”的信物男方家一般要保存很长时间。自订婚后,男方家每年须向女方家送礼两次(正月、八月十五),直至结婚后为止。送的礼物第一年每次12个馍、1瓶酒,俗名为送酒。
到了需要商议迎娶大事的时候,媒人要亲自去送礼,表示对婚事的重视。之后,由女方家长报说女儿的陪嫁品,实际上就是向男方提出索要彩礼的要求,男方根据女家陪嫁的多少,相应地提出给女方的彩礼,新娘的衣物饰品则需男方一次或分几次送足。贵重的金银饰物在订亲时承诺,成亲后逐渐补置。
据卓尼县文化局工作人员介绍,在结婚的那天,媒人要提前牵一匹骏马同时带着一名马夫送到女方家,以供新娘骑乘。结婚时新娘乘骑的马匹,也有很多细节上的要求。马的毛色、性别都要经萨里哇(当地占卜的喇嘛)的推算。迎亲队伍到女方家后,要对神位尊辈行过礼后,背着一双新娘的绣花鞋返回,表示新人随后就来。男方家见了鞋,就派预备好的迎亲妇到村外去迎接,接亲时迎亲妇手中端碗,碗里盛着青稞酒或牛奶,碗边还要抹上3点酥油,有时候迎亲妇手里还拿着一束火把。
当地习俗非常重视迎亲和接亲仪式,一般情况下女方家前来送亲的亲朋多则39人,少则26人,女方家亲友主要以新娘的舅舅为主,其中也包括左邻右舍和新娘的兄弟等,当地人叫做“尚欧”,其重视程度和汉族人娶亲时的“稀客”大致相同。在送亲队伍中还有两名伴娘,当地人称作“巴饶”。
在卓尼当地藏区,很多地方至今还流行着唱“哭嫁歌”的习俗。当接亲队伍要出发时,在新娘上马前,由新娘的母亲和女眷将其团团围住,头对头的唱哭嫁歌,称为“打巴欧”。各地民俗不同,哭嫁歌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但大致都包括梳头程序、答谢养育之恩、表达依恋之情、祝愿生活如意等。整个过程气氛压抑、悲哀,特别那如诉如泣的歌声和新娘呜咽的抽泣声(藏族人特忌大声哭嚎),使软心肠的宾客也会动容流泪。
迎亲路上
迎亲时,送亲队伍全部乘马前往,在快到男方家时,送亲者还要举行简短的赛马表演。年轻的“尚欧”(送亲的人)们争先恐后地扬鞭赛马,来显示马匹的优良和骑手的剽悍,也显示女方娘家势力的强大。一般情况下,男方家的乡邻们也参与进来,增加婚礼的热闹气氛。等迎亲队伍走到村口时,新娘要在村头下马。这时候迎亲的妇人便将手里准备好的青稞酒或牛奶请新娘用手指蘸一下,以敬天地。有的新娘要把迎亲妇手里的火把拿过来举过头顶。有研究者认为这是老藏区人对火的一种传统崇拜,但现在这种习俗渐渐消失了。
卓尼藏区的婚俗最热闹的还是在接亲路上。当新娘子进入村口时,这时两家事先请好的几个老年妇女,就开始围着新娘和新郎相互戏谑,唱歌嬉闹。妇女们一边讽剌新郎如何不好,一边称赞新娘如何美丽、俊俏。到最激烈时,各不相让。在没法“停火”时,男方家就要各献哈达一件,方可言和。
新娘到了门口,喇嘛诵念“扎什才宝”吉祥经,“管把”(红教徒)则施法驱邪。婆婆端来盐水、牛奶给新娘喝,新郎手持“司土”在新娘头上右转三圈左转三圈,用来除去邪魔,然后在头上打一下,表示将来可以管服新娘。接下来新郎领着新娘专拜祖先神主和“管把”,女站男跪。拜完后新郎上到房顶朝着南面竖一些松树枝,撒上炒面、茶叶、青稞酒、酥油,再放一条哈达用火焚烧,叩拜四方,大礼才算完毕。
行大礼
这天早晨,男方家也是一片繁忙景象,亲戚朋友、庄院邻舍纷纷前来恭喜,同时紧张而有秩序地做好迎客准备。婚礼中男方宾客云集,炕头端坐“沙尼”(亲房)中德高望众的老者,负责婚礼总管。担负演唱婚礼歌的“官兴”也守候在堂屋门口,帝边桌上摆着抹有3点酥油和担着柏香枝的碗。当“尚欧”们拥着新娘来到大门外时,男方的4位娘娘(姑妈)手捧酒碗,向“尚欧”们祝福道安。“尚欧”们则用中指蘸酒三下,弹向空中。这时“阿巴苯本”(苯教僧人)口念咒语,送出“祀食”,婆婆手执铁勺,里面放几个烧红了的鹅卵石,浇上食醋,随着升腾的雾气,围绕送亲的人群左右各转三下,弃于水洞,意即送走晦气,后才将新娘拥入大门行大礼。所有送亲的“尚欧”则成为新婚宴席中至高无上的贵宾。入席后每人面前各摆一只抹有3点酥油的酒碗,象征吉祥。“官兴”手执酒碗,向宾客们致以热情的祝婚词后,双方即开始边吃边唱“善巴”,4名女客边唱边舞“阿迦”,直至婚礼结束。
唱“善巴”
所有送亲的“尚欧”都是新婚宴席上至高无上的贵宾。入席后,每个“尚欧”面前各摆一只抹有3点酥油的酒碗,象征吉祥。负责演唱婚礼歌的“官兴”手端酒碗,向贵宾们致以热情洋溢的祝婚词。双方开始边吃边唱“善巴”(“善巴”是藏语),意思是歌唱宇宙的形成,物种的起源。
回环的曲调,古老的歌词,表达着藏族先民们对宇宙起源时动物、风、火、水、土等基本物种的原始认识。随后有4名女客边唱边舞“阿迦”(藏族的古老民歌)。
如此载歌载舞,再加上丰盛的宴席,醇香的青稞酒,把婚礼推向了高潮。最后,男方端上每人一小碗长面,叫作“起脚面”,送亲的队伍就要离去了,男方还要给每位“尚欧”赠送一盘蒸馍,一块猪肉肋条,肩搭一条哈达。“尚欧”们遵循新娘“不落夫家”的古风遗俗,拥着新娘乘马返回。等到十天半月甚至半年后,娘家父母才重新把新娘送来,夫妻才得以洞房花烛,过上甜蜜的生活。
其他婚俗
在当地的古老婚俗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婚嫁方式。一是入赘,就是上门亲。女方家如果只生一个女儿或几个孩子都是女儿,那么大女儿就要招上门女婿,迎娶仪式较为简单,但女婿就像儿子一样有财产继承权。二是续亲。男方家的兄长早逝后,通过协商,弟弟可以续娶嫂子,对留下的孩子跟亲生孩子同样对待;也有妻子早逝后,她的妹妹跟姐夫续亲的,但一般要举行迎娶大礼。三是抢亲。富有人家的儿媳妇一旦丈夫离世,自己没有另嫁他人的权利,只有自己暗地里跟意中人预谋,约定时间,趁黑夜坐上牛车扬长而去。
除此之外,卓尼县境内车巴沟、完冒一带的抢亲更有几种不同的风格:一种是男女双方自由恋爱,感情发展成熟后,男方携女方到自己家中生活,然后男方请媒人前去提亲,如果去上两次女方家还不同意,男方就不认这门亲戚,但夫妻关系依然很好,不因为女方家长不同意而告吹。第二种是青年男女在游牧过程中相识并相爱,他们便会“私定终身”,在女方家同居,生下孩子后,女方父母对孙子倍加疼爱,由男方家提亲补办婚礼,把“新娘”娶到男家。还有一种婚俗,就是男女双方情投意合,但女孩子已被许配他人,这时候女孩子就会设法告诉情郎并说明迎娶日期,结婚那天情郎带人在迎亲路上拦截,抢去新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