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乡党旗别样红
碌曲县因地制宜推行“五抓”措施强化农牧村党建工作纪实
碌曲县是甘肃省位处甘、青、川三省交界处的一个以藏为主的边远纯牧业县,全县总人口3.4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8%。近年来,碌曲县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在实践中突出因地制宜,创新农牧村党建工作,全力推行“五抓”措施即抓机制健全、抓队伍管理、抓阵地建设、抓教育培训、抓工作创新,着力破解影响和制约全县基层组织建设的瓶颈问题,不断加快农牧村党建工作规范化建设步伐,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互促共融,筑牢促发展、保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夯实转型跨越和富民兴县的工作基础,奏响了碌曲草原党建引领、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奔小康的时代奋进曲。
抓保障,健全农牧村党建工作机制。为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州委组织部基层党建四个规范建设,碌曲县在党建工作中以四大制度建设为抓手,即建立县级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县级领导干部和县直部门单位定点联系帮扶农牧村党建工作,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着力打造示范点,以点上经验推动面上工作;建立党建工作例会制度。县委组织部每季度定期召开农牧村基层党建工作推进会,了解工作开展情况,研究解决难点问题,提出下一步工作重点,使党建工作有计划、有措施、有落实;建立党建工作调查研究制度。确定年度重点调研课题,县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基层党建工作,特别是县级党员领导干部带头经常深入农牧村开展调研,发现培育典型,总结推广经验,认真研究解决党建工作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以上这四项制度建设强化了全县农牧村党建工作的基础,突出了牧区党建工作的操作性和实效性。
抓重点,夯实农牧村党建工作基础。在积极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方面,碌曲县规划2012—2015年度建设村级综合服务中心28个,2012年建成7个,2013年开工建设15个,资金概算总投入1809万元,中央预算实际投入903.6万元,县委、政府将筹措缺口资金905.4万元,项目的建成将有效改善碌曲县村级组织办公条件,解决农牧村党员干部和群众活动场所简陋的问题。其次人,积极推进农牧村远程教育规范化建设工作中,制定完善了《设备管理与使用制度》、《工作检查制度》等相关规章制度,制作下发了远程教育工作“五簿一册”,建立健全了设备管理和学习收看档案,使全县7个乡镇、24个农牧村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全部达到了“一通、五防、三到位”的格局。加大基层党建示范点建设力度。按照县级包乡领导负责联系点党建工作责任的要求,致函包乡县级领导干部,集中整合24个农牧村基层组织建设成员单位和“双联”单位力量,实施项目倾斜和资金扶持,加大党建示范点建设力度,全县70多个部门单位累计落实帮扶资金190多万元,创建“五有”示范村5个,创建村级(社区)活动场所综合管理使用示范点6个,创建“四联一带”活动示范点5个,创建基层党建和党员示范点37个。以上工作,全面完成了全县基层党建工作全面升级,提升了牧区党建工作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抓根本,加强农牧村干部队伍建设。为了在全县树立“一个支部一面旗、一个党员一标杆”的党建示范格局中,碌曲县狠抓以下四项工作:强班子。结合村“两委”班子换届,2010年全面推行“公推直选”办法,全县86名政治思想素质高、群众威信高和致富带富能力强、增加村级集体经济能力强的“双高双强”型人才被民主推选进入村“两委”班子,平均年龄下降到40岁,并培养村级后备干部68名,有力改善了农牧村干部队伍结构,增强了农牧村班子带领发展的能力;强素质。实施乡村干部“走出去”培训项目,组织村“两委”班子正职赴西南、内蒙等地进行考察学习,进一步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强制度,强作风。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意见》,修订完善了《碌曲县农牧村干部管理办法》、《碌曲县村级组织工作运行规范》等,不断规范村级工作运行程序和村干部工作行为;建立农牧村干部年度党员会、群众会工作述职制度和党员群众民主测评村干部工作制度,督促村干部认真履行职责;强动力。把提高村组干部报酬作为2013年落实民生实事重点内容之一,从2013年起将村级办公经费由每村10000元提高到15000元,村干部报酬由每人7000元提高到10000元,组干部报酬由每人1800元提高到3500元,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农牧村老党员生活补助均在原标准基础上翻了一番。
抓关键,强化农牧村党员队伍管理。按照“建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树一流形象”的要求,碌曲县在党建工作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提素质增本领中做好党员教育工作的同时,认真抓好“五个依托”,切实加强党员教育培训。即:依托“集中学习日”制度抓好党员正常学习教育,依托乡镇党校抓好党员理论培训,依托远程教育站点和网络媒体抓好党员的科技文化知识培训,依托赴外培训抓好党员思想观念的转变,依托重大节日和纪念日抓好党员党性宗旨观念教育。另外,围绕提高基层党员干部推动发展和维护稳定的能力,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举办了“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促进发展”主题教育活动,增强了党员干部的国家意识、法律意识和党性意识。
抓创新,提升农牧村党建工作水平。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创新教育培训方式,开展了“双流动”教育活动。针对农牧村党员居住分散、季节性流动大的特殊性,充分利用乡镇“流动党校”和农牧村“党员流动活动室”,使党员走到哪里,党组织的活动就开展到哪里。创新服务群众方式,开展“便民服务代理”活动。在乡镇所在地成立便民服务代理中心7个,将距离较近的几个村划片建成便民服务代理点24个,每个代理中心由1名乡镇科级领导干部负责,抽调乡镇机关干部蹲点开展工作,形成了服务网络和工作机制。创新党组织活动形式,开展“双联”行动。通过“县级领导联乡、机关单位联村和党员干部联户”三种方式,全县85个单位、1690名党员干部和2108户农牧村贫困户结成了帮扶对子,完善了县直机关单位和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切实提升了农牧村党建工作整体水平。(王莉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