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施“大扶贫”建设新家园
“一特四化”规模养殖惠民为民
记者 刘延海 钱河山 特约记者 马强
作为全省58个贫困县之一,由于自然环境严酷,生存环境恶劣,生活设施滞后,人口素质不高,贫困人口比例大,扶贫难度大成本高,夏河县历来都是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挑战贫困,不进则退
“十二五”以来,夏河县从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战略、任务、目标和要求出发,抢抓中央、省州扶贫政策叠加机遇,立足县情,以“到2020年末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为目标,把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树立创新意识,完善扶贫机制,实行区域开发,连片开发,发展特色产业,确保各项扶贫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农牧民群众致富增收、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夯实基础“项目立县
指着自家的新房,罗藏扎西感慨万千。他说,感谢党,感谢政府。以前是牛羊吃(草)到哪,我们跟到哪,住毡房、地窝子,吃住不方便还是小事,主要是家里人有了病得不到及时治疗、孩子上学问题难以解决。
罗藏扎西,夏河县桑科乡桑科行政村群众。走进他家,和其他70多户牧民家一样,都是砖木结构的院落,红砖铺地;玻璃门廊内,地板砖、地毯,温暖而干净;客厅里,新式家具、电视、音响等各种家电一应俱全;隔壁的卧室里,铺着美丽的羊毛绒毯,给人一种时尚而又民俗古典的美感。
“我们村的房子都是按照统一标准建设的,主要享受到政府的扶贫、新农村建设等项目政策,户均建筑面积400平方米。目前,包括人畜饮水、村道硬化、农电线路以及牧业生产设施等都已配套完善。”乡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2006年开始,这里开始规划设计,政府给予补贴,牧民自己掏一部分钱,像罗藏扎西的新家大概花7万多元(藏区材料费贵),其中,政府补贴了4.5万元。
“住在这里很好,房子很好,看病也好(近),孩子们上学也好(方便)。”罗藏扎西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聊到如今的收入,他说,现在就不一样了,路修好了,桥搭好了,县扶贫办、乡上的工作人员上门培训帮扶、发展产业,买农机、种子政府有补贴,这些实实在在的好政策给大家带来了信心。以他家为例,前几年每年收入12000多元,这两年每年收入都在20000元以上。
群众利益无小事。除了住房问题,县扶贫部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通过实施整村、整乡推进项目,不仅打通了“回头路”、连接了“断头路”、开通了“致富路”,而且修建了厚实坚固的便民渠,彻底解决了广大农牧民群众行路难、放牧难的问题。
昔日的羊肠小道如今已是宽敞平坦的砂化路、水泥路;明亮的电灯取代了蜡烛和清油灯;坚固实用的便民桥连起了致富的通道……据悉,自去年至今,夏河县投入财政扶贫资金6216万元,实施完成了曲奥乡清水村等19个“整村推进”项目,吉仓乡、唐尕昂乡、博拉乡3个“整乡推进”项目,甘加乡八角城村等4个新农村试点建设项目。其中,共完成乡村道路硬化24.6公里,拓宽11.4公里,砂路8公里,牧道17公里,新建农用桥4座,维修农用桥1座,涵洞2座,农田灌溉水渠4400米,护村河堤520米,防洪河堤2400米,危房改造681户,庭院经济基础设施建设340户,新建养畜暖棚20座,实施牧民帐篷项目120户,新建安全饮水工程9处、维修2处。
多元培育“产业富县
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是夏河县经济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一大重点任务。
“发展产业,首先要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夏河县扶贫办一负责人介绍说,前些年由于当地大部分群众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
对此,“十二五”以来,该县紧紧围绕“首位产业”发展规划,按“两个80%”原则(即80%以上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要集中用于产业发展,其中直接用于支持扶贫对象参与产业发展的资金要达到80%。)重点抓好“牦牛繁育、犏牛繁育、藏羊繁育、犏雌牛养殖、牦牛藏羊养育肥和高原特色种养业”六大特色优势产业,与“双联”惠农贷款、业务科技服务、农牧民技能培训等相结合,抓好草业饲料基地、农牧民合作组织等八大重点项目建设。
农牧业是365体育备用网站_365彩票下载1.0.0老版本_和365差不多的平台有哪些州最重要的养人产业和富民产业。2008年以来,夏河县始终坚持农牧互补“一特四化”的总体工作部署,在牦牛繁育、犏雌牛养殖等产业带建设上迈出大步伐,抓出新成效。阿木去乎镇安果村的养牛示范户扎西是当地养牛示范户。他说,建场初期,由于资金短缺,仅仅养殖了14头当地犏雌牛,学技术、询信息、访大户、寻经验,一年下来,比其他靠天养畜的农牧户的收入翻了一番,这使他更加坚定了扩大养殖规模的信心和决心。现在他的奶牛养殖场已初具规模,养殖犏雌牛36头,年产鲜奶3万多斤,年收入达7万元左右,现在他还带动了同村和周边群众,一同养牛,形成规模,抱团发展致富增收。
王格尔塘镇海拔2500米,年平均气温4℃,长期以来,当地群众守着几亩薄田,种青稞、养牛羊,生活十分困难。2011年,县上抓住在该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的机遇,利用当地海拔高、光照充足等有利条件,在镇东山行政村外木自然村、洒索玛行政村作布沟自然村等处修建了13座日光温室,不仅拓宽了当地群众的收入渠道,还改变了周边蔬菜供给依靠外调的局面。一位种大棚的群众告诉记者:“我们这里种的蔬菜,没有打任何农药,绿色无公害,在棚里现摘现吃,去年8月份到今年3月份,菜棚收入超过5000元。”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夏河县将全县分为两河沿岸高山峡谷区、西部纯牧区、南部山原区。其中,在两河沿岸高山峡谷区,着重抓好药材、种植、奶牛、“四小养”等养殖业,菜牛育肥和林果业等增收项目;在西部纯牧区,主抓良种引进、繁育和推广;改变传统粗放性经营模式,推广饲草料种植和牲畜舍饲圈养,逐步达到户有一口井,种植一亩菜、二亩青稞、四亩草,建一个永久性青贮窖的发展格局;在南部山原区,积极发展旱作农业,集中搞好基础母牛养殖、肉牛育肥、蕨麻猪养殖、食用菌栽培,走以种促养,以养保种,种养结合,增值增收的脱贫路子。
与此同时,夏河县在旅游景区引导农牧民创办“农家乐”、“藏农乐”;积极争取产业化扶贫贴息贷款,为“安多”和“雪顿”等企业争取扶贫贷款贴息,努力构建“公司+基地+农牧户”的产业发展格局。
夏河县扶贫部门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县扶贫部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总体发展思路,加大科技扶贫力度,积极培育增收产业,不断增强农牧民群众的‘造血’功能,在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上下功夫、出实招,以典型引路,搞示范让群众看、办基地让群众干,大力实施‘产业富民’‘产业富县’战略、依托资源优势,自2012年至今,产业项目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503万元,共扶持贫困户2798户,以扶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修建养畜暖棚424座,引进基础母牛1270头、养殖良种犏雌牛1973头,良种羊2124只,新建联户牧场8处,成立扶贫互助社19处,完成扶贫到户贷款贴息106万元,全力以赴做好产业富民强县的文章。”
扶智治愚“科技兴县”
劳动者素质低,缺乏脱贫致富技能是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多年来,夏河县科技扶贫紧紧围绕产业化扶贫项目的实施,对项目农牧户进行产业化技能培训;以扶贫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强对贫困劳动力的技能培训;组织实施“两后生”培训和“一村一名农民大学生”项目。
其中,首先通过宣传,让全县群众转变观念,并从培训新型农牧民群众入手,多措并举。充分发挥农牧民技术员、科技示范户、科普带头人的作用,为农牧民进行产前、产中、产后跟踪式服务,拉长科技服务链,使相关培训由“让我参加”变为“我要参加”,培训内容由“灌输式”变为“需求式”,日光温室、养畜暖棚等设施产业由“让我干”变为“我要干”。
另外,在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服务网络,积极动员现有科技人员深入农牧业生产第一线,包乡包村,大力推广农牧业实用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集中培训等多种形式,每年培训农牧民5000人次以上,使每个农牧户有一个科技明白人,掌握一两项适用农牧业技术,增强解决温饱的本领;开展劳动力输转技能培训666人次;实施贫困户“两后生”培训602人次,“一村一名农民大学生”30名。
参加汽车培训班的甘加乡卡加村一群众高兴地说:“现在党的政策就是好啊,我们买车学车还能享受政府补贴,通过参加汽车驾驶员培训,我不仅学会了开车,还懂得了简单的汽车维修技术。”
双联为民“幸福稳县”
“项目栽桩、资金整合、培养典型、推动全局”是夏河县破解“三农”问题的新思路,也是开展双联行动和社会帮扶的主抓点。该县按照“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思路,采取先易后难、由近及远的办法,首先解决农牧民群众近期的生活生产困难,其次结合贫困村、贫困户的发展现状和致富意愿,将工作重点延伸到谋划产业、促进增收上来。
夏河县扶贫办负责人介绍说,全县在社会帮扶中,紧密结合“双联”行动,继续完善社会帮扶工作机制,继续加强与中海油和天津市、庆阳市以及7个省直“双联”单位的联系与协调,在具体实施中,围绕与农牧民群众切实利益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发展,积极争取大量的项目、资金、信息、技术,集中“优势兵力”打好“歼灭战”,初步形成了共同推进发展的大格局。
相关调查显示,2012年在“双联”行动中省、州、县直各单位共122个部门在夏河县贫困乡村参与了定点帮扶,为该县69个贫困村19986户贫困户捐款捐物折现464.8万元。今年上半年省级联系单位为联系的贫困村帮办事实28项,累计扶持投资560万元。在对口帮扶工作中,2012年、2013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分别投资530万元、500万元对口帮扶该县10乡3镇1办事处为牧民购置帐篷及配套施设、计划帮扶吉仓、扎油二乡新建农牧村敬老院2所;新建中心幼儿园2所;2011年天津市投资30万元,为达麦乡吉塘村护田河堤260米;自2010年至今,庆阳市为夏河县投资8550万元,重点援建了演艺大厅、拉卜楞小学综合教学楼建设等项目;州级和县级对口帮扶单位分别帮扶项目资金225万元、70.62万元(财物),用于基础建设和民生改善。
目前,自省委、省政府“1236”扶贫攻坚行动开展以来,夏河县高度重视、多次组织干部职工学习研讨,并要求县内各涉及单位、干部职工要在深入学习领会“1236”扶贫攻坚行动精神实质的基础上,继续加强业务学习,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紧紧围绕以持续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这一核心,让困难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且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三个有保障,全力实现贫困乡村在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金融资金支撑、公共服务保障和能力素质提升等六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面对困难不怕难,正视落后不甘落后。对于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全县扶贫攻坚目标任务,夏河县提出:力争到2015年年底,使全县人均牲畜占有量由13头(只)增加到16头(只),出栏率达到37%,商品率达到36%;通过缺房贫困户户均3间温暖屋建设,使80%的贫困户住上砖瓦结构房屋;使100%贫困村和贫困人口通电、通车、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贫困户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使所有的贫困村有一所合作医疗点,解决好农牧区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建立和完善农牧村广播、电视、电话网络,使100%贫困村通广播、电视、电话,实现村村通电话;开展科技扶贫,广泛培训农牧民,使每个贫困户都能掌握1—2项实用技术;不断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使贫困村集体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实现整体脱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