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历史,曾经在洮州这片充满神话色彩的仰韶农耕文化让多少炎黄子孙心潮澎湃又激情满怀?审视今天,回首高原农业的发展,临潭振兴的新征程,又是谁扎根泥土,发扬时代愚公精神,用激情和智慧兴农安粮,托起民族的摇篮?站在新的时代,我们回头看临潭农业发展,你不难发现在临潭县农技中心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置身于都市的浮躁与繁华,却甘愿扎根泥土,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驻守着这片贫瘠土地。先后有10多个项目荣获国家农牧渔业部“科技星火奖”、365体育备用网站_365彩票下载1.0.0老版本_和365差不多的平台有哪些州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6次被省农牧厅、甘肃省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甘肃省农业节水与土壤肥料管理总站、甘肃省植保植检站授予“先进工作集体”。一份份沉甸甸的荣誉,为这个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先进集体做出了最好的注解。
近年来,在临潭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级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临潭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依靠完善的科室建制与职能分工,充分发挥集体力量,凭借高素质的人才、科学发展的理念、求真务实的作风、高效有序的工作和勤奋敬业的态度,充分合理利用天然资源,大力实施农业科技、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高产创建、中药材基地建设、整村推进扶贫等项目,为全县农技推广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使全县农业科技应用率明显提高,农民的科学意识和科技素质明显增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利用优势资源 发展农业生产
近年来,临潭县委、县政府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压粮扩经,压劣扩优,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路子,县农业及技术推广站紧紧围绕特色产业和农业综合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扩大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提高特色产业发展水平,使广大农民收入从政策减负、结构调整和农产品价格上涨中大幅度增加。
临潭县农业技术推广站,隶属临潭县农牧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属公益性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正科级建制。下设植保植检站、土肥站、农技咨询服务部和16个乡镇农技站。主要负责制定全县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和长远规划,组织实施国家及省、州、县重点农业科技推广项目,配合相关部门进行全县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和管理;开展技术宣传培训、指导和信息服务,引进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进行试验示范、宣传培训、大田推广。为农民群众提供植保植检、土壤肥料、丰产栽培等适用、实效技术和信息服务工作。现有县、乡两级专业技术人员46人。其中,高级农艺师1人,农艺师7人,助理农艺师及技术员38人;本科大专中专及其他党员专业结构搭配合理,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先后承担实施完成了《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甘肃省高寒阴湿少数民族贫困区粮油作物丰收工程》、《365体育备用网站_365彩票下载1.0.0老版本_和365差不多的平台有哪些州五十万亩粮食作物整乡科级承包项目》、《365体育备用网站_365彩票下载1.0.0老版本_和365差不多的平台有哪些州藏青稞基地建设》、《野生中药材无公害化生产基地建设》、《马铃薯良种更新工程》等国家和省、州、县农业科技项目50多项(次),先后荣获“科技星火奖”、365体育备用网站_365彩票下载1.0.0老版本_和365差不多的平台有哪些州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被省州授予“先进工作集体”,被中共临潭县委、县政府评选为“文明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5人获甘肃省农牧厅的表彰奖励,10人获省、州、县业务和县委、县政府、妇联、团委等单位的表彰奖励,个人在《中国农技推广》、《科学种养》、《中国农业科技》、《甘肃农业科技》、《甘肃农业》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
抢抓机遇 多措并举 大力实施项目
近几年来,临潭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立足地域和传统势,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在省州县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下,以服务“三农”的宗旨意识,积极履行职能,以“科技兴农”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以优质、高效的农业技术为手段,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支撑作用,抢抓机遇,多措并举,大力实施农机项目,认真落实年初计划和工作目标。通过几年的努力,各项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
一是农业科技项目的实施。临潭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按照专业化种植,区域化布局的要求,坚持把调整种植业结构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以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抓住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效益为中心,建立了“一药(指藏中药材)、二青(指优质青稞)、三油(指双低杂交油菜)”为主的特色优势农业生产基地,积极引导群众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向深层次,高效益方面发展,以集约化、规模化、区域化、规范化为特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应运而生,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农民群众发展种植业的积极性。种植业结构内部粮、经、饲三元比由2008年45:43:12,调整到了2012年的33.5:54.3:12.2,有了重大突破,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基本趋于合理。
二是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该项目自2007年3月由农业部、财政部启动以来,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临潭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严格按照项目要求,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扎实地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各项工作。根据项目要求以90亩为单元共采集耕地土壤样品3100个土样,分析化验土样的全氮、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PH值和有机质等18600项次。开展农户施肥情况调查1000余户,通过化验、调查分析,临潭县耕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在1.69~8.69%之间,平均为4.35%,土壤全氮平均为0.27%,速效磷平均为13ppm;速效钾平均为245ppm;耕地pH值一般在7.08~8.60之间,属石灰性土壤,碳酸钙含量较高。摸清了耕地养分现状。更新了指导施肥原则,首次提出“增磷、稳钾、补氮、配微”的施肥原则,为今后一段时期科学合理施肥提供依据。同时,在冶力关、王旗、店子、新城、城关等乡镇实施配套春小麦、春油菜、青稞3414肥效试验60项(次),配方肥对比试验60项(次)。全县新建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5个,示范总面积累计达到50000亩。通过“3414”试验和野外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提出了我县的小麦、青稞、油菜、马铃薯、中药材等主要种植作物的施肥比例。1、小麦:亩施纯氮12公斤,P2O5 6公斤,K2O 8公斤;2、油菜:亩施纯氮10公斤,P2O5 5公斤,K2O 5公斤;3、青稞:亩施纯氮12公斤,P2O5 6公斤,K2O 0.6公斤;4、马铃薯:亩施纯氮3公斤,P2O5 3公斤,K2O 1.5公斤;5、中药材:亩施纯氮10公斤,P2O5 4公斤,K2O 3公斤。对基础调查资料、田间试验示范分析数据、配方推荐与设计、数据资料查询与统计分析等各项工作资料建立了包扩五个环节、十一项重点工作数据库,做到了项目成果资料完整性,达到了项目系统化、信息化。根据土样化验结果、试验分析数据,在应用第二次普查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临潭县行政区划图》、《临潭县土地利用现状图》,编制出了《临潭县测土配方施肥土样采集分布图》、《临潭县耕地地力等级图》、《临潭县土壤速效磷图》、《临潭县土壤速效钾图》、《临潭县土壤有机质图》、《临潭县土壤全氮图》,为临潭县在今后的农业生产中科学施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该项目的实施,累计完成按方施肥面积累计62万亩。项目区总效益增产1.48万吨,总减不合理施肥量0.516万吨(纯量),总增施肥量0.679万吨(纯量),总节本增效2821.42万元。其中小麦按方施肥面积16.45万亩,亩均增产22.9公斤,增幅10.4%,亩减不合理施肥量1.77公斤(纯量),亩增施肥量0.89公斤(纯量),亩节本增效43.10元;马铃薯按方施肥面积7.56万亩,亩均增产110.0公斤,增幅11.8%,亩减不合理施肥量4.59公斤(纯量),亩增施肥量1.8公斤(纯量),亩节本增效48.00元;油菜按方施肥面积24万亩,亩均增产23.5公斤,增幅32.1%,亩减不合理施肥量1.8公斤(纯量),亩增施肥量4.60公斤(纯量),亩节本增效48.75元;其他作物按方施肥面积14.44万亩,亩均增产18.4公斤,增幅10.4%,亩减不合理施肥量3.60公斤(纯量),亩增施肥量4.60公斤(纯量),亩节本增效58.88元。取得了显着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避免了偏施滥施化肥,有效地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化肥投入量,防止施肥不当造成的作物营养不良,促进了农作物植株生长健壮,提升和改善了农产品质量;同时,实现资源循环和有效利用,秸秆还田、有机肥积造施用等工作的开展,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防止耕地质量退化,节约大量能源和矿物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发展,优化了肥料施肥配比结构,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农村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三是高产创建项目。为推进青稞、油菜产业快速发展,按照“百亩攻关田、千亩丰产片、万亩示范片”的要求创建示范片,示范片实现了“六统一”、“四个一”、“四改”措施。“六统一”即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播种时间;统一种植规格;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技术培训。“四个一”即管理一个高产创建示范标牌,一套完整的高产创建示范档案,一个品种试验小区,培育一批科技示范户。“四改”即改露地种植为地膜覆盖、改常规品种为高产品种、改常规施肥为测土配方施肥、改松散管理为统防统治。确保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应用率达到100%。率先推进农机农艺结合,主攻单产,改善品质,提高效益,构建青稞、油菜抗旱增收的长效机制。通过典型示范,促进均衡增产,全面提升青稞和油菜的综合生产能力。该项目实施两年来,累计完成实施面积4万亩,其中青稞2万亩,平均亩产达262.5公斤,较前三年平均产量200公斤增产62.5公斤,增加总产125万公斤,按市场价格计算(2.5元/公斤),增加总产值312.5万元,项目区农户平均每户增加收入520元。油菜2万亩,平均亩产218.6公斤,较前三年平均亩产141.5公斤亩增产77.1公斤,收获的油菜籽按市场现价5元/公斤计算。亩增产385.5元,增加总产值771万元,项目区农户平均每户增加收入1285元。同时,由于引进了新品种,提高了农作物本身的增产能力,推广了病虫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无公害栽培技术,有效防止对土壤、大气的污染,生产了绿色食品,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培肥地力,获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四是中药材基地建设项目。临潭县是典型的高寒阴湿区,土壤富含钾无污染,是多种名贵藏药材的适生区,藏药材资源品种多,分布广、产量高、品质好。境内品种多达350种以上,主要有当归、柴胡、党参、红(黄)芪、秦艽、羌活、丹参、黄苓、防风等。随着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启动,医药保健事业及市场经济的发展,藏中药材因其特殊的优点而占据了重要位置,越来越引起医学界的关注和青睐,医用藏药材市场需求量迅速增长,临潭县抢抓机遇、因地制宜地发展了藏药材,实施了藏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从2011年到2013年累计实施面积达23.66万亩。其中柴胡种植面积5.4万亩,黄芪1.11万亩,党参0.78万亩,当归11.07万亩,其他药材5.3万亩;中药材总收入达50780万元,扣除投入成本20556万元,实施该项目获纯收益达30224万元,项目区户均增加经济收入10074.7元,人均增加经济收入2324.9元。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充分发挥了临潭县的地方资源和区位优势,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推动了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有力的保护了中药材野生资源和生态环境,使地方经济高效发展与资源永续利用结合,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常远的历史意义。
五是整村推进扶贫项目。为增加贫困农民收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临潭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始终坚持把现代农业产业化扶贫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按照“政府引导、项目争资、产业富民”的工作思路,依靠现代农业产业化扶贫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壮大扶贫主导产业,巩固扶贫成效,先后重点扶持了中药材、油菜、青稞产业。两年来,累计调供杂交油菜种子75吨(其中华协1号25吨、青杂5号50吨),良种率达91.7%;调供马铃薯良种陇薯5号、陇薯6号400吨,良种率达到了95.5%;青稞良种甘青4号、5号21吨,良种率达93.3%;柴胡种子14吨。调供嘉吉二铵120吨、油菜专用肥、马铃薯专用肥100吨、农膜22吨,农药10吨。为贫困户打造了“短期能增收、长期能致富”的长效脱贫致富产业,进一步巩固了扶贫成果。同时,利用资源优势,创新试验示范工作。引进马铃薯良种陇薯5号、陇薯3号、青薯9号、黑金刚、黑美人等脱毒原原种进行繁育,在长川乡长传村建立原原种繁育田50亩;引进油菜品种绵油11、20、33、88、305、328号,在王旗乡、店子乡、新城镇、长川乡、冶力关镇进行品比试验5项;引进蚕豆品种临蚕6、7、8、9号、在王旗乡、羊沙乡洮滨乡进行品比试验3项。在城关镇苏家庄子开展青稞不同覆膜方式、不同播期、不同密度试验6项次。
联村联户联民心 真心实意为人民
积极响应全省“双联”行动,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下,临潭县农技站10名职工深入羊永乡联系农户家中拉家常,结亲戚,全面开展“双联”工作。联户干部详细向他们说明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目的和任务,仔细询问家庭生产生活情况、收入来源、身体状况以及存在的困难问题,认真填写“民情台账”、“民情联心卡”并为羊永村的联系户每户送去了化肥农资5袋、双低杂交油菜种子10袋;蚕豆种子500斤,青稞种子1000斤,帮助困难群众解决了春耕备耕生产的燃眉之急,收集有关春耕备耕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对症下药,促进春耕生产顺利进行。并建立了底数清楚、任务明确、措施具体的增收台账。农技人员常年深入到村组,包村包点,开展“零距离”技术服务,手把手地指导农户进行播种、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等,做到了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指导直接到人,乡镇村组、田间地头,都留下了农技站技术干部劳碌的身影、深深的足迹。
通过联系活动,临潭县农技站所有联户干部真正掌握了结对贫困户的所思、所盼、所想,拉近了干部职工与联系户的距离,也使得帮扶村和群众充分认识到了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重大意义,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针对农技站的工作特点,临潭县农技站在羊永乡建立双低杂交油菜覆盖栽培示范点一个,建设面积300亩,投入油菜种子300公斤,地膜1800公斤,举办农业科技培训班6期,加强了科技的指导和服务,提高春耕生产质量,增产增收,使联系村的群众尝到了科技种田的甜头,把联系村建设成了科学种田的示范和样板。
综上所述,临潭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压劣扩优,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的工作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效益为中心,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大力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辛勤的汗水不会白流,科技的种子终会发芽、开花、结果。带着科技下乡,留下技术增产,是县农技站开展农技推广的最终目的。看着各项先进农业技术逐渐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开来,并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临潭农业必将踏上了转型跨越、生态高效的发展之路。(作者:杨国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