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民哪得脱贫志 为有产业帮民富
——碌曲县委办公室“双联”行动帮扶纪实
清晨,秋日和煦的阳光照在碌曲县草原,光与影的交替与牧村白墙红瓦的房顶上袅袅升起的炊烟交织在一起,加上辛勤劳作的人们弯着身躯扛着农具走向燕麦地的声影,构成了一幅草原牧村优美的晨景画卷。
玛艾镇玛艾村共有农牧户258户1188人,其中低保69户,五保4户。“双联”帮扶行动中,县委办公室联系该村29户贫困户。联村单位通过物质帮扶和技能扶智相结合的帮扶思路,在重点解决帮扶联系户实际困难和问题的同时,也为该村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使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团结一心,安心发展生产,奔赴致富之路。
抓宣传引导,在改变农牧民传统观念上求突破
扶贫先要扶志。思想观念的转变是脱贫致富的关键,而稳定又是发展的前提,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因此,县委办公室联户干部在常进牧民家、常问牧民事的过程中,当好国家政策的宣讲员和讲解员,把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总书记重要系列讲话精神及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及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民族宗教政策、国家支持藏区发展的优惠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梳理分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给牧户,传递到基层,切实提高了村民的政策知晓率,做到村民自觉维护社会稳定,安心发展生产。在鼓励和引导牧民群众脱贫致富上,县委办公室联户干部注重在帮扶过程中向玛艾村“两委”班子和农牧民群众传递脱贫致富新的思维和理念,联户干部详细查阅资料,及时掌握玛艾村以往脱贫规划建设情况,并和村委会班子成员一同交流经验,对该村致贫成因进行科学分析,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村级帮扶规划和个人帮扶计划。积极鼓励村民利用玛艾村毗邻县城的优势,大力发展牧家乐、藏乡情等旅游服务业及运输业和畜牧养殖业,使贫困户由致富苦于无门路到发展逐步走上有计划、有目标的致富发展方式,也增强了贫困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
抓因地施策,在转变固有生产经营模式上求突破
由于受传统经营模式的影响,玛艾村四组村民自己发展的畜牧业和种植业科技含量低、产量也低,致使农牧业的经济效益始终徘徊在低水平线上。县委办公室联户干部针对这个问题,率先从联系帮扶的6户贫困户入手,挨家挨户宣传发展集体经济的好处,并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好典型、好做法讲给他们听,及时向他们提供成立专业合作社的相关流程材料。在这6户村民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主动加入合作社的队伍。为了发展更多、更好的专业养殖合作社,玛艾村先后召开了三次村民集体会议,双联干部们在会上详细讲解了成立专业合作社的整个流程和国家相关政策优惠,鼓励全村群众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块使,进一步增强了村民建立专业合作社的信心。在联户干部和村组干部的共同努力下,玛艾村四组村民于2015年2月注册成立了阿萨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注册资金416万元,共有社员51户,228人,合作社基地占地13亩,社员按照3亩地一股的参股方式进行入股合作,将现有土地都纳入集体专业合作社进行统一规划和使用。合作社坚持以“民办、民管、民收益”为宗旨,积极为社员提供生产资料购买、产品销售、加工、运输、储藏以及与生产经营相关的技术、信息服务。国家投资30万元建成占地800㎡的标准化牛羊养殖暖棚10座,集中进行牦牛、藏羊育肥养殖,利用270亩集体用地进行饲草料种植和苗木种植,合作社严格按照章程制定运作程序、规范运行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合作社的健康运行,解放了大量劳动力,村民有力同使,有困同帮,形成了团结互助的利益共同体。
抓项目落地,在夯实增收产业发展基础上求突破
要从根源上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摘掉贫困的“帽子”,就必须狠抓扶贫项目的落地生根,切实把扶贫项目抓实、产业发展做实,决不敷衍了事,这是县委办公室对联户干部工作的要求,也是他们的实际行动。
县委办公室从强化农牧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入手,在做好村道的建设和亮化的同时,抓好村容村貌整治,清理生活垃圾使村民的生活环境有了大幅度提升。在产业发展上,县委办公室协调县畜牧兽医落实农耕项目,为帮联的玛艾村四组阿萨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争取了价值26万元的燕麦种子8吨,有效解决了合作社春播生产农资短缺的难题。积极动员和组织青壮年农民参加实用技能培训,促进劳务输出由苦力型向技术型转变。县委办公室还协调县畜牧兽医局,争取到35万元,用于合作社的院墙、办公用房、饲草料储藏室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合作社建设规范化、标准化。
年初试种的燕麦长势喜人、育肥暖棚已全部建成准备投入使用,暖棚周边附属设施正在修建;阿萨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一系列惠民政策在玛艾村的落地生根让村民看到了希望。如今,玛艾村的村民们思想活跃了,发展的思路宽阔了,各个不再是等吃等喝,而是忙碌于县城周边和外地建筑工地、餐馆、店铺等领域务工创收。(拉毛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