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城区居民舒适的居住环境
——临潭县城区棚户区改造工作顺利推进
白墙黛瓦,雕花的门头,二楼的太阳能暖廊里各种盆景安逸地晒着太阳,枣红色预制块铺成的院子里,70岁的吴生才老人正在打理菜园。比起街市上的喧闹,小院犹如桃花源。“政府出钱帮我们换了新大门,加固了围墙,硬化了院子,新修了水冲式厕所,现在房子结实了,漂亮了,我们住着心情也好了。”据吴生才老人介绍,他所居住的临潭县城关镇东城角这一片为城镇居民居住区,改造前,房屋整体面貌参差不齐,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年初,县乡两级政府将该片区纳入棚户区改造范围,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了统一规划、分类改造。如今,大部分住户将房屋改建成了具有江淮特色的2-3层小楼,居住环境改善明显。
近年来,临潭县把改善棚户区居民生活居住环境作为重点民生项目。并以此为抓手,全面推进县城建设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优化县城总体规划,加快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在改造过程中,该县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统一政策,企业建设,社会参与”的运作机制,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切实改善城区群众居住环境。
强化组织,顺应民心改造。为确保棚户区改造工作顺利进行,成立了由县长担任组长的棚户区改造领导小组,形成了“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各相关部门分工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实的领导体制;制定了专题例会、定期调度、重大问题现场办公、日常工作保持联络等工作制度,及时掌握工程进展情况,全力解决棚改进程的各类问题;制定出台了《临潭县棚户区改造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政策规定,创造了具有临潭特色的棚改方式。
精心规划,科学合理改造。科学确定城区棚户区改造目标任务,区分轻重缓急,优先安排改造规模大、困难群众多、住房条件差、安全隐患大、群众要求迫切的项目,有计划有步骤地集中组织实施。坚持全面规划、整片改造、合理布局、节约用地、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组织好供水、供电、通讯、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商业、文化、公共绿化、环保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坚持整治、保护与改造相结合,严格界定改造范围。
多方筹资,多措并举改造。为了解决改造资金问题,在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职作用的同时,积极推行市场化运作,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政策配套、自求平衡”的模式,充分吸纳民间资金,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在确保工程建设速度的同时,发改、国土、住建、城关镇督促检查工程质量,监督资金运行,保证改造工作如期完工。
强化宣传,平稳有序改造。为了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县委、政府对改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早研究、分析对策,事先做好预案,提出解决办法;对改造政策、补偿标准张榜公布,公开透明,接受群众、社会监督,让改造户认可,确保棚户区改造工程阳光、透明。同时,分管领导、工作人员多次深入各家各户,广泛了解社情民意,讲政策、讲大局、讲临潭的发展、讲群将会得到的好处和实惠,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保证了动迁的顺利进行。
全程监管,保质保量改造。“虽然难度大,但我们要下决心把这件事干好,因为这是群众期盼的。”城关镇负责人敏振西说。为把棚户区改造工程打造成优质工程、放心工程,在工程建设中,主管单位和监管部门对质量安全进行全程跟踪监管。
按照《临潭县棚户区改造规划(2013-2017年)》,临潭将利用五年时间,对城区西大街、东环路、达子沟、车站至公路段、高崖、西环路以南、城内、大坡桥至馒头咀、卓洛路等片区的5172户进行集中连片改造,现已完成1400户。(王丽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