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曲草原,从圣洁的雪山到明澈的湖泊,从突兀的奇石到广袤的草原……山山水水都承载着格萨尔的遗迹和传说,祭祀、转山、赛马等民俗活动也都蕴藉着浓郁的格萨尔文化,整个玛曲就是一道流淌着格萨尔英雄史诗的文化长廊。
《格萨尔》这部产生于11世纪的藏族长篇英雄史诗,吸纳了藏族神话、传统民歌、格言等多种形式,其内容涵盖了藏族的天文、医学、建筑、服饰、宗教等方方面面,是一部堪与古希腊、古印度史诗相媲美的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也是世界上唯一一部仍在不断被创造的“活着的史诗”。2006年,《格萨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玛曲县历届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格萨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以“政府为主导,学界为智库,民间为基础”为思路保护和传承着非遗工作。 2004年,县委、县政府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全国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着名格萨尔学专家杨恩洪教授等一行三人对玛曲县调研,在玛曲建立全国格萨尔研究基地,成立了格萨尔文化研究协会,培养了格萨尔文化研究队伍,并开展了一系列艺人和遗迹保护工作。2006年第六届国际《格萨尔》学术研讨会玛曲成功举办。2015年又举办了全国《格萨尔》学术研讨会,专家、学者齐聚玛曲就《格萨尔》诸多的学术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地研讨和交流,为玛曲打造“格萨尔发祥地”旅游品牌注入新文化内涵。
玛曲曾经是少年觉如(格萨尔)被放逐和岭国崛起的地方,在史诗中称为“玛麦·玉隆松多”,故在整个藏区有“卓格岭地”之称。据史诗《格萨尔》记载:觉如被岭国流放玛域(包括玛曲在内的黄河首曲地区)时只有6岁,他到玛域后,保护环境、降伏鼠魔、疏通商道、发展生产,使玛域这片荒蛮之地最终成为岭国百姓的乐土和福地。在《花岭诞生部》中就有“如同给一匹骏马足部上了绊脚绳,这里是美丽的玛麦松多,而对面珊瑚般的沙丘、是金色的西玛昂热”,这就是对当时觉如治理过的草原的写照。在觉如治理草原的同时,还培养出了闻名遐尔的欧拉羊,河曲马、河曲牦牛和河曲藏獒四大优良品种。
目前,已出版的120多部《格萨尔》典籍中,有40多部中反复出现玛麦哲道、格拉山峰等与玛曲有关的地名。玛曲一万多平方公里的草原上,密集分布着与格萨尔相关的传说风物77处,其中岭国本部的九座神山中七座神山在玛曲境内,欧拉曲合河畔格萨尔马路印迹、欧拉秀玛喀尔科岭国天子荼城、采日玛西哈岭天子珊瑚城、齐哈玛格萨尔王的射箭场、阿万仓格萨尔王的赛马场、用霍日国侵略者头颅堆起的霍果山、木西合珠牡王妃的奶桶印记、欧拉珠牡王妃灶火遗址、曼日玛珠牡拴牛犊的遗址等最为有名,是青藏高原风情、遗迹和格萨尔风物传说分布最密集最多的县。((拉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