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心撼天地 亲情暖人间
——记舟曲县博峪乡哈吾诺村杨边英
提起杨边英,博峪乡哈吾诺村的人们无不啧啧称赞。上至老人下至小孩都能说出一两件关于她的感人事迹。确实,杨边英在博峪乡是个“人物”。她努力拼搏,让全家人过上了好日子;她自强不息,成了村里的致富能手;她积极向上,被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但让乡亲们赞不绝口的还并不是她取得的这些成就,而是她对老人的孝敬、邻里的帮助和对村民的关爱。
百善孝为先。杨边英出生在博峪乡哈吾诺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四姐妹中她排行老二,平常也最灵巧能干。脏活累活抢着干,且从不埋怨。父亲在边英17岁时,给她招了本村的上门女婿杨五斤。五斤憨厚朴实,对二老尊敬有加,下地干活更是一把好手。五斤的到来给这个家庭注入了新的力量。他常常起早贪黑,和边英在田间地头忙碌,在博峪和文县中寨间奔波。斗转星移两个寒暑,边英家在村里第一个告别了榻板房,住进了结实敞亮的砖瓦房。搬进新房的那一天,看着全家幸福的神情,边英心里甜滋滋的,生活终于有了盼头。村里人也对这一家投来了羡慕的目光。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这一年的冬天边英的父亲却病倒了。当时博峪信息闭塞,交通不便,除了一般的感冒之外,得了重病就很难治疗康复。边英的母亲看着老伴憔悴的面容,常常黯然伤神,独自落泪。边英的姐姐这时候早已出嫁到外村,家境也并不宽裕,而两个妹妹都还小,不能帮她分担。所有的担子都重重地压在了边英两口子身上。她们带着父亲在临近的文县人民医院住了两个多月,这两年积攒下的一点积蓄都花光了,父亲的病情却并不好转。回到家后看到日益憔悴的父亲,边英总是彻夜难眠。一天深夜,她躺在床上,望着夜空中的星星,心里透亮透亮的。她突然想,父亲是得了重病,但并非不治之症,临近的医院治不了,不等于外面的大医院也看不了啊!想到这里,她连夜起身给丈夫做了两个大圆馍,一大早就叫丈夫去将放在草坡上的两头牛牵回来卖掉,然后自己又东凑西借了一些,总共就有了2630元。第三天,年仅十九岁的她便带着父亲外出求医,在四川省广元市的一家医院里住了半个月,这半个月里她日夜守在父亲身边,也许是她的孝心感动了天地,父亲的病情有了好转,她的心里温暖了许多,回到家后她一边照顾父亲,一边采药挣钱,隔一段时间再带父亲去广元复查……。有一次复查完后,医生告诉她:“病人现在已基本康复,这些药文县医院应该有,以后就不用跑这么远了……”。
边英帮父亲治好病的消息很快在村里传开了,亲戚朋友都来看望,边英的父亲深情地说“多亏有个好女儿啊!”说着,老人的眼眶也湿润了。村里人都夸边英能干,她却总是很认真地说:“生活不好的时候,父亲好不容易将我们姐妹拉扯大,现在生活好了,父亲要是没了,那还有啥意思?”。
边英的孝女形象就这样印在了村民的心目中,她用自己的行动为大家树立了最好的榜样。
在哈吾诺村这样一个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村寨,由于人们的文化水平不高、思想观念落后,邻里之间常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引发许多矛盾纠纷。由于这些纠纷没有能够妥善化解,导致邻里之间关系僵化,相互仇恨。面对这些现象,杨边英暗下决心:一定要想尽办法处理好。她深知如果一个村子的团结搞不好,既有损于村子的形象,更不利于村子的长远发展。于是,她开始从一些自家的邻居入手做思想工作。每逢谁家农活忙的时候,杨边英就主动下地帮忙,在帮忙的过程中聊家常、讲笑话,逐步谈及一些团结方面的话题。遇有村上的集体活动时,她更是主动召集群众,引导大家要有集体观念和大局意识,讲团结友爱。刚开始,许多人并不接受,认为边英是作秀装好人,邻里关系并无明显好转。但边英是个有韧劲的女人,认定的事情她就要做出个样来。几年下来,边英仍然热衷于她的“工作”,其间遇到的许多曲解、埋怨和排斥都不放在心上。由于边英的执着和真诚,村民们的认识逐步有了转变,许多相互仇恨、互不走动的邻里之间渐渐地冰消雪融;原本“独立自主”的人们也开始“江河入海”。就这样,本来死气沉沉的村子,由于边英的不懈努力变得其乐融融。而边英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也更高了,大家觉得这个女人是个好人,了不起。
如今43岁的杨边英,作为博峪乡哈吾诺村的党支部书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她常常不辞辛劳奔波于博峪和县城之间,为村里的发展做着不懈的努力……
(舟曲县委宣传部 杨玉安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