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歌悠扬谱新曲
----碌曲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和改革开放的阳光,一排排极具藏族特色的生态文明示范村好似绽放的花朵,一幢幢民族特色浓郁的保障性住房矗立在蓝天白云间,一座座专业合作社初具规模,金色的阳光照耀着牧民们富裕安祥的脸庞,一幅幅幸福喜人的图景诠释着碌曲县“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
回顾这五年,是碌曲县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五年。今天的碌曲,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全县上下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顺、文化繁荣的兴旺景象,开放的碌曲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经济实力显着增强。“十二五”末,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6亿元,年均增长10.38%;实现大口径财政收入7672万元,年均增长5.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8亿元,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35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135元,比“十一五”末分别增加7836元、2796元。
项目建设强劲有力。“十二五”期间,郎木寺城镇建设、勒尔多南路和城区南北滨河防洪工程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陆续实施,争取藏区专项项目139项,下达藏区专项资金6.54亿元,实施总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187个(不含续建项目),是碌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建设最多、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城镇化率达到30.5%。
扶贫攻坚扎实推进。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双联”和“1+17+2”精准扶贫行动,财政投入和项目建设向扶贫工作倾斜,投入扶贫专项资金1.02亿元。落实“双联”惠农贷款、精准扶贫贷款资金2.33亿元。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强化,扶贫产业培育步伐加快,增收渠道不断拓宽,贫困群众造血功能进一步增强。2015年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1.21万人下降到804人、贫困面由43.92%下降到 4%以内。
特色产业彰显活力。着力调整畜群结构,发展壮大四大产业带。成立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社235个,2015年末全县一产增加值达到2.83亿元,较2010年翻了一番。积极扶持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河、泰霖两大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规模化生产,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推进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全力打造“三个4A一个平台”,多层次、全方位开展旅游资源宣传推介工作。白银对口援建资金重点实施则岔石林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则岔石林晋升国家4A级景区;整合资金1.26亿元,完成郎木寺8项基础设施建设和风貌改造,正在申报评定4A级景区;尕海湖景区高端谋划的前期工作基本完成。举办4届锅庄舞大赛,被中国舞协授予“中国锅庄之乡”、“锅庄舞传习与创研基地”称号,为碌曲特色旅游文化品牌打造提供了重要平台。旅游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旅游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旅游人数由2010年的14.5万人次增加到2015年的7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由2010年的0.71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31亿元;全县旅游从业人员由2010年的256人增加到2015年的1140人。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教育“两基”工作高标准通过国家验收,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育事业得到空前发展。“十二五”末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87%。实施了22所双语幼儿园建设,学前一年入园率为97%,比2010年提高47.5%。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条件大幅改善。2015年末参合人数达27743人,参合率达99%。完成了广播电视综合业务楼、多功能体育场、“两馆”等建设项目,建成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0个“农牧民书屋”、8个藏传佛教“寺庙书屋”和12个“乡村舞台”。
民生成果惠及群众。五年来,共建保障性住房6183套,改造农牧村危旧房5280户。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参保率达100%。城乡低保标准年均递增10%以上。安置大中专毕业生1096人,实现城镇就业154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农村老人互助幸福院实现24个行政村全覆盖,大病医疗保险全面实施。随着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覆盖面不断扩大,各类保险补助标准不断提高,游牧民定居、棚户区改造、城区供水、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农牧村危房改造等惠民项目加快实施,民生得到极大改善、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
生态文明扎实推进。编制完成《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规划》、《“两江一水”区域综合治理规划》和《生态主体功能区规划》等重点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以工代赈易地搬迁和生态文明示范村等项目建设成效显着。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项目的实施,使“十二五”末全县植被覆盖率达97%。
满怀着“十二五”的鼓舞与喜悦,憧憬着“十三五”的宏伟蓝图,碌曲县干群信心百倍,汇聚起奋进的力量,已吹响新的前进号角。(拉毛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