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风景入画来
——冶力关镇池沟村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侧记
走进冶力关镇池沟村,小桥流水,杨柳依依,如走进了江南水乡,苍老的古树和古老的水磨相依相伴、相映相称,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的和谐相处,到处涌动着蓬勃的希望和幸福的梦想。
池沟村位于冶力关镇着名景点天池冶海旅游沿线,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共251户1061人,总耕地面积1600亩,总草场面积5923亩,总林地面积4078亩,村内有池沟河至北向南流过,犹如一条丝带从村庄中间穿越,孕育着两岸勤劳善良、朴实淳朴的池沟人民。群众主要经济收入以农业、旅游业和劳务输出为主,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3102元达到4800元,增长了54.7%。
池沟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只是临潭县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一个缩影。临潭县紧紧围绕全州“生态立州、旅游兴州、文化撑州、产业富州、稳定安州”五大战略,以“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四大工程为抓手,以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基本公共服务条件、基本社会保障条件为重点,坚持一村一景、一村一貌、一村一品的发展战略,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工作。
近年来,池沟村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改善农村人居条件为突破口,以环境综合整治为载体,加快推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后荣获“全国旅游小康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等殊荣,谱写了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崭新篇章。
科学规划、突出重点,示范建设步伐快
池沟村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围绕项目未动、规划先行的原则,按“规划一张图,建设长坚持,科学又合理,发展求创新”的思路,先后实施了一系列民生工程。全面推进“户集、村收、镇运”的垃圾集中处理模式,先后修建垃圾池5个,安装垃圾箱17个,修建了景观河堤2公里,沿河栽植各类树木5万多株,种植草坪3400平方米。同时,整合游牧民定居、农牧村危房改造、灾后重建、扶贫易地搬迁、天津援建等惠民工程,全面的改善了全村251户群众的居住环境,以点带面,连片发展鼓励农户发展大小农家乐12家,涉及从业人员50多人,建成了高标准“六位一体”活动室1处,村级卫生室1处。完成了旅游道路两侧绿化7公里,退耕还林540多亩,硬化村道巷道8.3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100盏。实现自来水入户率100%,饮用水卫生合格率100%,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98%,生活污水处理率85%,清洁能源普及率90%,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率86%,村民对环境质量的满意度96%。
因地制宜、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实惠多
近年来,池沟村因地制宜,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实惠多。
全力打造生态文明型的特色农业、特种养殖业、特色花卉种植业和旅游业,着力在旅游经济方面谋出路、找突破、出实招,变“输血”为“造血”为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开辟一条康庄大道。把旅游产业、苗木培育、药材种植、特种养殖、特种种植作为全村的特色来打造,探索了“基地+农户+合作社”的产业发展模式,先后发展农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6个,涉及农户48户200多人(其中精准扶贫户23户115人),沿池沟河流域建成了苗木育苗基地一处约300多亩;建成了虹鳟鱼养殖基地2处,建有鱼池20多个,鱼苗约300万条;发展梅花鹿等特种养殖基地1处,养殖梅花鹿30多只;种植药材500多亩;建成50多亩池沟苗木培育园区1处;冶海旅游风景沿线特色花卉观赏区一处,种植荷兰菊、红锦天、黄菊花等特色花卉约10亩;农家乐发展随着旅游开发、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及配套功能日趋完善,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休闲方式日益丰富,旅游接待能力不断增强,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休闲旅游框架体系已初具雏形。
统筹兼顾、开拓创新,社会事业成效显
近年来,池沟村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先后修建了池沟村文化广场和文化舞台,2处篮球场并配备了健身器材,1处文化长廊和村小学及村级幼儿园,进一步充实教师队伍,通过硬软设施的建设,幼儿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大幅提高达到100%。修建了村卫生室并配备了医疗器械,对村医进行了专业技能提升培训,全村新农合参合参保率达到100%。围绕“生态立州”战略,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营造清洁整齐优美环境”为总目标,积极开展环境卫生集中大整治活动,村两委先后组织群众1万多人次,对全村卫生死角、河道垃圾、旅游道路沿线进行了全面整治,共清理垃圾约12吨,建立各项工作管理制度并形成了长效机制,把涉及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任务,量化细化,分段包干,责任到人,定期考核,有力地推进了池沟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近年来村里的变化非常明显,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使我们的居住环境、产业发展、村民收入等各方面都有了改善,日子越来越好了。”池沟村党支部书记说道。(张彩霞 夏永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