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铺就幸福路
——“十二五”期间临潭县扶贫开发工作侧记
⃝王鑫
近年来,临潭县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方式,通过教育培训、项目资金、帮扶措施、跟踪管理“四个到村到户”实施精准扶贫,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扶贫工作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扶贫开发路径实现了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转变,扶贫资金使用实现了由多头分散向统筹集中的转变,扶贫模式实现由偏重“输血”向注重“造血”转变。
减少贫困人口,农村贫困现状不断缓解。贫困人口从2011年底的7.61万人预计下降到2016年底的1.27万人,共计减少贫困人口6.34万人,完成“十二五期间”目标任务的140.85%;贫困面从56.86%预计下降到至9.4%;贫困村由2013年底的64个预计减少到2016年底的40个;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底的1132元预计提高到2016年底的4700元,净增3568元。
突出项目扶贫,贫困村发展后劲不断夯实。累计在93个整村、整乡推进项目乡村完成总投资67964万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8632万元,整合资金31609万元,银行贷款13850 万元,群众自筹3836万元)。累计新修河堤33.62公里;新修硬化拓宽村组道路104.88公里、农用桥29座;累计完成危旧房改造1464户;新修养畜暖棚706座;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和小饮水工程26处,通过这些工程的实施,解决了1312户5510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护村86个,护田4600多亩,贫困村基础条件极大改观,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突出产业扶贫,贫困群众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主攻方向和着力重点,采取“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加盟、专业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的生产模式,积极实施了特色种植业和特色养殖业为主导产业的片区开发,形成了以三岔、洮滨、长川等乡为主的藏中药材种植基地和以城关、古战等乡镇为主的牛羊育肥、奶牛养殖产业带,高原旅游产业迅勐发展,农家乐广泛兴起,贫困群众依靠特色产业脱贫致富的能力不断提高。累计扶持贫困户5000户,种植中药材19936亩、种植双低油菜1280亩、种植马铃薯500亩、种植优质牧草1750亩、种植果树22000多株;引进良种牛、羊、猪共16804(头、只);建设了200个3千瓦户用分布式光伏发电站建设任务和1个20MW的地面集中式光伏发电站。
突出金融扶贫,贫困户融资难题不断破解。创新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新模式,在认真调研,分析群众致贫原因的基础上,利用省州出台的一系列金融扶持农牧村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结合县情实际和产业发展特点,在分析农户增收渠道的基础上,通过进村入户调研、深入了解群众贷款需求。累计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7939户3.9695亿元。把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作为推进扶贫开发可持续发展,提高重点村发展能力,弥补贫困户发展生产资金不足的主要举措。全县141个行政村互助社达到了全覆盖,互助资金总规模达4297万元,向农户发放借款达1455万元。
突出社会扶贫,扶贫攻坚强大合力不断凝聚。坚持不断创新社会扶贫机制,加强与省内外帮扶单位的联系,拓宽扶贫协作领域和对口帮扶内容,引导各类社会资源投入扶贫事业,贫困村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天津灾后重建项目,完成危房改造260户;新修硬化村道2.4公里;新修河堤9953.2米;清理下河村河道淤泥4公里;修建拦河坎16道67.2立方米。天津帮扶援建项目,完成风貌、危房改造1105户;硬化巷道、村道33.75公里;修建农用便桥9座;修建河堤2650米;边沟治理3.43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324盏;修建垃圾处理点6个;修建排水渠2公里;修建护坡2.2公里;维修加固桥梁4座;修建休闲广场及维修文化舞台;种植中药材2335亩、种植油菜600亩,种植果树22000多株;修建养畜暖棚147座;八角乡中心小学教学楼;临潭县第一人民医院候诊大厅;冶力关葸家村大桥。
突出智力扶贫,贫困群众致富能力不断增强。以富民产业培育为依托,广泛开展农牧民实用技术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使农村劳动力逐步掌握务工技能和致富本领。完成“两后生”培训2240人, 完成“雨露计划”培训7200人,95%以上的“两后生”实现了就业。同时,累计培训农牧民3.57万人(次),举办农技培训班112期(次),印发各类技术资料4.3万份,技术入户率达到99%;并在冶力关镇等3个镇搭建了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和相关操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