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新生活 建成小康村
——临潭县新城镇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侧记
临潭县把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作为推动生态全县建设的重大举措,在创新思路中完善举措,在整体推进中务求实效。
新城镇后池村异地搬迁点位于后池村后池社与张旺堡社之间的平坦地带,为2014年异地搬迁村,全村105户512人,精准扶贫户24户99人,耕地面积1053亩,林地面积305亩,草场面积2962亩,群众经济来源以粮食作物、劳务输转为主,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498元。
在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中,临潭县坚持“一村一品”、“一家一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重点实施“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环境”四大工程,为增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加快增收致富步伐,实现精准脱贫和全面小康的目标奠定基础。
实施农民住房特色化风貌改造105户、改圈改厕53户;基础设施方面硬化巷道3700米;村道硬化1000米;新建排污渠5000米;排水渠1735米;新建消防点1个;新建村民文化广场1处并配备篮球场、健身器材等设施;新建卫生公厕1座,村庄标识牌和宣传栏各1面,防洪河堤建设770米,场墙改造600米;河道护栏700米;挡土墙100米;人行道铺设600米,实施农牧村信息化建设工程。开展农牧民实用技能培训150人次。
“以前的村子里卫生不好,牲畜粪便到处都是,河道几乎被垃圾填满,一下大雨就有农户受灾。大家都被传统的‘陋习’糊住了眼……现在好了,政府带领我们致富奔小康,村子里变化太大了。”说到过去的事,池沟村党支部书记李玉才紧皱眉头,一脸无奈;谈到现在,李玉才眉头舒展,满脸喜悦。
“搬迁后,来村里的变化非常明显,加上县上开展的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工作,使我们村的居住环境、产业发展、村民收入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池沟村村民杨李家沟说。
结合本村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人文遗迹、民间艺术、传统劳作方式等,紧盯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和富民产业培育,逐户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在组织群众投工投劳的基础上,深入动员群众自觉进行“改厕、改圈、改灶”和破旧房屋拆除,并做到资金使用公开透明,保证建设资金及时到位、发挥作用、安全运行。
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是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新城镇始终把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作为小康村建设的重要指标,不断完善相关制度,每周都要进行2次卫生大扫除。平时雇佣2名专门的保洁人员,负责村域内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工作,并新建垃圾收集点2处,购置定点垃圾箱60个、垃圾清运车2辆,做到垃圾日产日清,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现象,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一个家庭的和谐,需要好家长,一个村的发展,更需要党的好政策和好的领头人。池沟村正是在好政策的指导下,在县、镇、村各级领导、干部职工的带领下,实施异地搬迁,村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群众素质大幅提升,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自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开展以来,新城镇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要求和安排部署,坚持“建一片,整一片,净一片,保一片,谁管理、谁负责,长效管理,全民参与的原则”,广泛动员干部群众,发挥党员带头引领作用,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张彩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