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潭县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解读之二
辉煌的成就 宝贵的经验
五年来,十四届县委班子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州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县第十四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开创了全县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十二五”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十一五”末的9.26亿元增加到16.92亿元,年均增长10.4%;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03.46亿元,年均增长18.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84亿元,年均增长12.9%;大口径财政收入从0.4亿元增加到1.32亿元,年均增长26.5%;地方财政收入达9416万元,年均增长36.4%;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9295元、5608元,年均增长13.1%和14.1%。
一、深化理论武装,执政能力明显提升。学习制度全面落实,县委班子成员的政治理论素质和引领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县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全面加强,切实改进对人大、政府和政协工作的领导,积极支持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依法依章独立开展工作,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不断形成。符合临潭实际、各族人民意愿的经济社会“13655”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成效显着。同时,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7·22”地震、脱贫攻坚、维护社会稳定等重大挑战和严峻考验,我们始终以强烈的使命担当和大局意识,冷静思考,沉着应对,克服困难,按着既定目标推动各项事业平稳健康发展。
二、加强党的建设,基层基础不断夯实。“创先争优”、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扎实开展,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不断加强,工作作风明显改善,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有效发挥。注重正确用人导向,领导班子结构得以优化,一批群众公认、实绩突出的优秀干部快速成长。党建工作责任全面落实,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服务群众的能力全面提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宣传思想阵地巩固壮大。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加强,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按照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县委和各级党组织“48792”责任体系严格落实,支持纪委强化监督执纪问责,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进一步形成。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23例36人,受理群众来信来电来访269件(次),立案27件,结案27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58人。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8件12人。党管武装、档案、残联、工商联、科协等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三、落实维稳责任,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维稳第一责任和各项措施全面落实,社会矛盾得以及时化解,受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518件,办结447件,办结率达87%。依法治县深入推进,平安建设、“六五”普法、“两好两促”等专题活动成效显着,依法履职能力不断提升。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专项整治深入开展,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明显减少。宗教事务管理依法加强,重大宗教活动秩序井然。统一战线“两个共同”创建、“三个离不开”教育扎实推进,强化“五个认同”,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进一步巩固。
四、聚焦“一号”工程,脱贫攻坚成效显着。“1236”扶贫攻坚行动扎实开展,投入资金10亿元,实施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等项目853个,贫困村基础条件大幅改善。双联行动深入推进,联村单位为联系村、联系户帮办实事1.8万件,落实项目425个3.7亿元。发放双联惠农贷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1.2万户6亿元。141个行政村扶贫资金互助社全覆盖。对口帮扶有效开展,兰州援建冶力关文化体育中心、天津援建示范村等项目投入资金1.77亿元。全县贫困人口从2011年7.61万人下降至2015年底的2.37万人,脱贫5.24万人,贫困面从56.89%下降至17.61%,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成效。
五、坚持生态战略,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项目23个,天然林管护33.8万亩,荒山造林、义务植树5万亩,生态效益初步显现。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在全州率先启动,整合资金2.55亿元,卓洛乡日扎村、羊永镇李岗村等17个各具特色的生态文明示范村全面建成,典型引领示范作用明显。今年71个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工作稳步推进,投资额度、建设规模为历史空前。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有力开展,全县动员、全民参与,五大重点领域“八乱”现象得到有效整治,投入1.6亿元110万人(次),动用机械7407台(次),清理垃圾19.95万吨,城乡人居环境干净整洁,明显改善。
六、着力增收增效,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聚焦首位产业,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农牧业综合效益和农牧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藏中药材、优质杂交油菜年种植达10万亩、5万亩。新引进的西兰花等高原夏菜种植形成规模,产品远销深圳、广州等地,带动店子、三岔、洮滨周边乡镇1000多户群众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特色养殖业快速发展,建成牛羊育肥棚圈296座,扶持育肥户6700多家。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823个,创建国家、省州级示范社31个,入社群众达4938户,辐射带动1.12万户群众实现增收。劳务经济不断壮大,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47期,培训1.27万人,8400名农牧民获得职业资格,输转劳动力27万人(次),创劳务收入29.5亿元,劳务收入位居全州前列。
七、狠抓项目建设,城乡面貌焕然一新。“3341”项目工程有力实施,交通、水利、教育、卫生等领域重大项目相继建成。“十二五”期间实施项目420个,完成中央预算内投资18.7亿元。引洮入潭工程基本建成,县城供水全面启动。以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为重点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率30.4%。交通突破行动深入实施,国道248线康乐至卓尼二级公路临潭境内试验段开工建设。到今年9月底,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1465公里,16个乡镇141个行政村全部通沥青路或水泥路,农村公路通畅率达100%,村道建设走在了全省前列,硬化率排在全省第10名。岷县至合作、合作至冶力关二级公路建成通车,县城东环路改扩建、四馆综合楼等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内畅外联的高等级公路网络构架基本形成,交通瓶颈制约有效破解。“7·22”地震灾后重建全面完成,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改善。
八、立足资源优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坚持“旅游带县”战略,全力创建冶力关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实施景区道路、农家乐升级改造、观景台等重点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70多个,基础条件全面改善。向国土资源部申报争取的冶力关国家级地质公园成功获批。三届“冶力关杯”中国拔河公开赛、五届洮州民俗文化节等重大文化旅游节庆活动隆重举办,“山水冶力关,生态大观园”旅游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快速发展,500多户农家乐提标增效,年收入10万元以上星级农家乐达50多家。旅游人数逐年提高,综合收入位居全州第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洮州卫城、王旗磨沟遗址成为国保单位,一批重点文物有效保护。洮州花儿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传承发扬。全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714人,产值达2400多万元。
九、突出为民导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支出达58.64亿元,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27所,学前教育入园率66.17%;“两基”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提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82.38%;高考录取率从2010年的63.58%增长到2015年的92.07%。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升,新建改扩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135所,141个行政村实现卫生室和村医全覆盖,农牧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9.27%,报销医药费2.09亿元。人口计生工作稳步推进,生育水平保持稳定。食品药品监管力度加大,食品药品安全得到保障。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发放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医疗救助等社会救助资金3.8亿元。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新增城镇就业3334人,2102名大中专毕业生通过各类招考实现就业。1.28万户农牧村危旧房改造和 5172套保障性住房全面完成,低收入群体住房条件显着改善。
十、推进改革开放,发展活力日益增强。七大重点领域深化改革工作扎实推进,纪律检查体制改革步伐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三张清单一张网”工作不断深化,取消、调整、下放行政审批项目214项,33个政府部门(单位)权责清单全部完成。“三证合一”商事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市场活力不断增强。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建成电子商务服务站(点)13个,我县被确定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投资环境不断优化,招商引资签约项目37个39.8亿元。全民创业成效明显,非公经济快速发展。私营企业总数从2011年的71户增加到2015年的271户,完成增加值从3.5亿元增长到了8.9亿元。(张彩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