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潭县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解读之三
聚力“三个主战场”
——聚力脱贫攻坚主战场,打牢全面小康坚强基础。牢固树立“一号工程”意识,紧紧围绕“六个精准”,按照“五个一批”的脱贫路径,紧盯全县63个贫困村2.37万名精准脱贫对象,不断深化拓展“1236”扶贫攻坚行动,大力实施“1+17+1”精准扶贫措施,力争到2018年实现整县脱贫,到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一是不断夯实扶贫基础。全面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对符合低保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确保到2020年现行扶贫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持续推进“853”挂图作业,规范建档立卡,完善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加强动态管理,健全退出机制,实现扶贫对象进、出、退的精准管理。二是不断推进项目建设。注重“输血”与“造血”并重,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实施好55个行政村、344个自然村整村推进项目,采取易地搬迁等方式,不断加快贫困村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变贫困面貌。三是不断培育富民产业。全力实施各类专项贷款工程,大力发展扶贫资金互助社,逐步加大县级财政资金配套,破解融资难题,增强贫困村发展后劲。强化专业合作社带动作用,大力培育电子商务、乡村旅游、中药材种植、高原夏菜等富民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切实抓好产、供、销路子,延伸产业链。到2020年,在羊沙、长川等重点乡镇新扶持牛羊育肥1.6万户,力争藏中药材、羊肚菌等种植面积突破15万亩,培育扶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300个。积极推动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在冶力关、卓洛等乡镇试点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实施范围。四是不断壮大劳务产业。深入推进农牧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加大有组织输转力度,力争“十三五”期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000人以上,农牧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达30万人(次)以上。五是不断深化社会协作。深度融合双联扶贫,有效整合各类帮扶资源,抓好驻村帮扶工作队、农牧村第一书记、双联干部等脱贫攻坚队伍建设,统筹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加强兰州、天津对口帮扶协作,拓展帮扶领域,凝聚脱贫合力。
——聚力生态文明主战场,提升绿色发展崭新高度。立足365体育备用网站_365彩票下载1.0.0老版本_和365差不多的平台有哪些州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和主体功能区定位,坚持绿色发展,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产空间集约高效,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争当全省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排头兵。一是拓宽绿色空间。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保护自然生态资源,促进生物多样性。到 2020年,有效管护33.8万亩天然林资源,完成荒山造林、义务植树、退耕还林16.6万亩,治理退化草场、水土流失草地、草原鼠虫害防治12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03%,草原植被覆盖率达到90%以上,生态状况明显改善。二是建设绿色家园。实施生态家园建设,倡导绿色饮食、居住、出行、休闲,推进绿色机关、学校、村社、企业和家庭建设。加快生态文明小康村、生态旅游示范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美丽乡村“四位一体”的新农村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乡镇、进村组,创建生态文明小康示范乡,不断改善农牧村生产生活、用能结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条件,全面完成357个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任务,让广大群众畅享“生态”福利。三是发展绿色产业。牢固树立“生态+”理念,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推进生态旅游、生态农牧业、林下经济、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发展,在气候适宜区建设花椒、梨、杏等经济林果基地1万亩。积极推广沼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构建高效的生态产业体系,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四是健全绿色机制。用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健全源头严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制度,加快生态环境和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体系建设,切实用制度守护好临潭的“绿水青山”。
——聚力环境卫生主战场,顺应广大人民美好期待。认真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关于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总体部署要求,以“全天候无垃圾”为工作目标,坚决将这场“环境革命”进行到底。一是突出舆论宣传引导。把宣传教育引导作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有效抓手,坚持宣传与整治同步,教育与管理并行。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平台、电视台、门户网站等媒体作用,全方位、广角度普及文明卫生知识,宣传整治工作成效。强化群众主体作用,充分激发群众的公德意识、责任意识,培养文明行为和文明习惯,形成全民动员、全员参与、全域治理的浓厚氛围。二是突出重点领域整治。坚持局部与整体相结合,持续开展城区街道、乡镇村组、景区景点、公路沿线、河道水域等五大重点领域整治,推进地面、立面、空中干净整洁。加快“五化”工程建设,强化公共设施配套,提升城市品位。结合生态文明小康村、易地扶贫搬迁等重点工作,不断改善农牧村人居环境。加强景区景点日常保洁维护,全力打造“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区”。三是突出资金支持保障。坚持“群众投工投劳”与“政府资金投入”相结合,把环境卫生整治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整治,推动人力物力财力向环境卫生整治方面倾斜。在各乡镇修建规范化大型垃圾填埋场一处,为所有村社配备垃圾箱、人力车等环卫设施,修建简易垃圾填埋场,切实解决垃圾“出口”难题。四是突出长效机制建设。继续完善分片包抓机制,全面实行网格化管理,建立健全长效化、常态化、精细化管理模式。建立早、中、晚督查制度,健全日检查、周通报、月评比工作制度,将环境卫生整治成效纳入县委、县政府年度考核,严格兑现奖罚。加强日常监管,保持整治工作成效。健全督查工作机制,推进联合执法,加大监督检查和问责追究力度,创新考评奖惩机制,确保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成果持续巩固。(张彩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