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临潭县文化工作回眸
图文/敏海彤

翻开近几年临潭文化工作的画卷,亮点闪耀,催人奋进。临潭县文化战线以蓬勃的朝气、昂扬的锐气,主动融入中心,劲鼓时代风帆,为洮州大地的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提供了丰润的精神沃土。作为365体育备用网站_365彩票下载1.0.0老版本_和365差不多的平台有哪些州文化大县,临潭繁荣发展的文化事业让群众其乐融融……
开发遗迹“展古韵”

临潭县抓紧实施“历史再现工程”。流顺红堡子“洮州民俗文化博览馆”被列为全省38个“历史再现”示范性博物馆之一。流顺红堡子村,王旗磨沟村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洮州古玩城(文化集市)建设项目完成了主体工程。洮州卫城、古战牛城保护开发项目列到了“十三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洮州卫城抢险加固项目正在进行招投标工作;上报李岐山民居、侯家寺、寺稞宋金古墓等11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经过省上评审长川千家寨堡子,新城镇临潭一中古建群(一中大门)成功入选省级第八批文物保护名录;向省文物局上报了尕路田大房子、流顺红堡子刘氏古代民居修缮项目;积极开展了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和第四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摸底工作,挖掘整理了二十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洮绣、牛氏金属铸造技艺、流顺大明立式压油坊、木雕技艺、彩绘、古战申氏银饰加工技艺、打切刀、哈尕滩烟火等9项价值较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拍摄报道了《古法榨油》、《铜器铸造》、《打切刀》等非遗项目专题片。将地方戏曲眉户戏、麻娘娘戏报上级主管部门,已初步通过专家会审。把尚未统计的文化企业纳入统计范围,鼓励零散的手工艺金银饰品加工、马鞍俱加工、洮砚雕刻、刺绣、木雕、彩绘等个体户联合办公司,在工商部门进行注册登记。
截止目前,全县共有各类文化企业49家,文化产业从业人员886人,完成文化产业增加值3023万元,固定资产总额1.027万元,完成文化投资额0.45亿元。
群众文化"放光彩"

“环境卫生要管呢,眼光要放长远呢”,一曲曲洮州花儿唱出绿色新生活。近日,城关镇范家咀村文化广场人头攒动,“花儿”声清脆嘹亮。一场精彩纷呈的文艺汇演,赢得了观众一阵阵的掌声。“如今,农民的日子是越过越滋润了,生活质量好了,业余活动的地方也多了。跳舞有广场公园,健身有路径场所,读书看报有农家书屋……平时各种演出活动也很多。”年近80岁的马由个老人乐呵呵地说。
截至目前,全县有民间自办文艺团体105个,依托“乡村舞台”每年开展文化活动80余场次,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乡村舞台”的文化阵地作用。全县141家村级综合文化活动室和131家农牧民书屋全部免费开放。
借助改革的东风,根植丰厚的沃土,文化,让临潭百姓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德润洮州“春满园”

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记住乡愁》栏目组在临潭完成了《古镇新城——精忠报国》专题片的拍摄,此片的播出,不但提高临潭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使临潭的外宣工作进一步增强;更在点滴中为我们展现了数百年的文化精髓和尽忠职守的优良传统。祖祖辈辈的临潭人用生命撰写对祖国的忠诚、对祖先的承诺。
举办了两届“中国梦.最美临潭人”评选活动,生动感人的善行义举,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构成了临潭又一道美丽的风景。一位位模范典型得到大力宣。一场场特色活动播撒文明种子。“最美乡村教师”、“寻找最美村官”、“最美医护”等评选宣传彰扬正气。
本土作家“展才华”

《洮州记忆》的出版进一步推动了临潭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洮州记忆》不但收录了州内外着名作家、诗人的作品,更有很多本地作者的佳作展示。县级刊物《洮州文学》,目前已出版10期,约120万字。截至目前,临潭文艺工作者在《中国作家》、《诗刊》、《民族文学》等国内数百家报刊上发表大量文学作品,部分作品入选《散文选刊》等多种总结性选本、年度散文、诗歌选等几十种重要的和权威的文学选本,引起了省内乃至国内文坛的关注。
文艺创作硕果累累。本土作家敏奇才出版了散文集《从农村的冬天走到冬天》;诗人花盛出版诗集《党家磨3号》,散文集《岁月留痕》,散文诗集《六个人的青藏》;诗人葛峡峰出版诗集《葛峡峰诗选》。敏奇才、葛峡峰、花盛等7人获得甘肃省黄河文学奖;敏彦文、牧风等4人获得甘肃省少数民族文学奖;散文《绝版的江淮遗风》在全国民族文学征文中荣获年度一等奖;花盛获全国十佳散文诗人奖、第五届中国散文诗天马奖、入围“华文青年诗人奖”等。90后作家丁颜更是中国文学界异军突起的一匹黑马,着有长篇小说《预科》、《大东乡》、《达娃》等,不断有作品散见于国家级、省级刊物。
一座座文化场馆拔地而起,一场场文化活动精彩纷呈,一处处文化遗产焕发生机,一个个文化项目加速崛起。一个充满文化自信和文化魅力的临潭,正阔步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