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临潭县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县工作重中之重,以农牧村繁荣稳定、农牧业优化增效、农牧民增收致富为目标,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富民产业,深入推进双联行动、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贫困人口持续减少,农牧村各项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以双联为抓手
聚焦农牧民脱贫
临潭县把双联行动作为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先手棋,推进双联行动和脱贫攻坚行动深度融合,把优势帮扶力量聚集到全县最贫困地区、最贫困人口,各级双联单位和驻村帮扶工作队认真落实建档立卡精准识别,“853”挂图作业措施,积极协调省委“1+17”,州、县委“1+17+1”精准扶贫方案落地开花。从农牧村发展最薄弱环节和群众生活最急迫的事情入手,破解制约发展瓶颈,集中解决了一大批吃水、行路、住房、用电、看病、上学等方面的老大难问题,帮办了一大批事关群众切实利益,得民心、顺民意、惠民生的实事好事,贫困村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地制宜培育增收致富产业,发挥好扶贫专项贷款“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大力实施“三个一”、专项扶贫计划等工程,进一步增强“造血”功能,为农牧民群众持续增收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五年来,各级双联单位共为联系村投入约4.5亿元。硬化道路457公里,修建便民桥49座,水渠、河堤68公里,村民活动广场3487平米,实施危房改造9399户,捐赠化肥2万余袋,地膜1.9万卷,各类籽种60余吨,畜禽6.3万头(只),面米油等慰问品2.5万余件,送去慰问金约60余万元。2016年农牧民可支配收入达6236元,农牧民收入增幅超过城镇居民,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底的17.4%下降至11.67%。
以培育产业为抓手
聚焦农牧业增效
临潭县把培育产业新动能作为农牧业提质增效的加速器。以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成功培育了一批优势主导富民产业,藏中药材面积快速增长,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推广,2016年全县种植藏中药材13.8万亩;高原夏菜发展突飞勐进,依托西正开公司,在店子、三岔、流顺等乡镇带动4800余户农牧民发展订单种植西兰花、娃娃菜等高原夏菜2万亩,在流顺乡建设5000吨蔬菜冷藏库1座;牛羊育肥规模发展,全县牛羊育肥户达6700多户,规模户达到500多户,牛羊育肥专业合作社达到368个,规模合作社达到100多家,全县年出栏牛羊突破13万(头、只);草产业实现从无到有,2016年结合退牧还草、草牧业试点等项目年内种植饲草料3万亩,建立优质牧草示范基地3700亩,开展退化草场补播改良7万亩,投入扶持资金238万元建成临潭县铭鑫公司年加工草产品2万吨的生产线。以藏中药材种植、高产优质青稞、高产杂交油菜、高原夏菜等为主的高原特色种植业初具规模,以牦牛藏羊繁育、育肥、饲草料加工等为主的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加快发展。农牧村土地确权稳步推进,鸿发、国盛民、农盛、户保等一批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推动农牧业快速发展的新动能已崭露头角。
以小康村建设为抓手
聚焦农牧村繁荣
临潭县把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作为农牧村繁荣稳定的总抓手,强化措施、把握重点、狠抓落实,取得了良好成效。县委、县政府立足“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就地改造”的原则,围绕“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目标,编制了《临潭县2016年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整体实施方案》,并针对建设数量多,建设区域不同、基础条件不同等问题,从每个生态文明小康村实际出发,编制了71个建设村独立规划和建设方案,既注重对村庄原始风貌特色和文化民俗的传承保护,又保持“一村一品”“一户一特”的统一标准,体现多样化、突出特色化,同时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群众建设生态家园的激情,让广大群众成为生态文明小康村的建设者、受益者和管理者。2016年临潭县71个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覆盖16个乡镇50个行政村,严格按照“965356”建设标准,以农牧村住房风貌改造为重点,以“三改”工程作为优化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家园为突破口,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实现民居美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饮水净化、卫生洁化、庄内亮化,惠及群众6664户,29050人。同时为确保71个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保质保量如期完成,临潭县累计整合发改、住建、交通、水电、扶贫、农牧、统战等部门涉农项目36项,资金3539.4万元,并发动组织群众自筹资金17500万元,集中用于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
温暖的阳光叩响了春天的大门,春耕生产工作又拉开了帷幕。洮州大地正焕发出蓬勃生机,农村经济社会正迈入又好又快发展的“快车道”。(记者 马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