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生态文明思想 着力打造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合作
—合作市生态环保工作综述
近年来,合作市委、市政府始终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着力解决环境保护领域突出问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把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作为重要方略。切实增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思想认识、大局意识和担当意识。全面深化生态文明机制体制改革,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经济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市委常委会议、政府常务会议将生态环境保护有关政策法规和各级环保会议精神列入必学议题。每季度定期听取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困难问题。成立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委员会领导小组,进一步提升指挥协调能力,统筹推进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把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重要任务。实施蓝天保卫战,改善空气质量。近几年来,累计完成建成区178台322蒸吨燃煤锅炉淘汰清零工作;实施东、西城区热源厂脱硫除尘改造,供热厂安装在线监控平台,厂区门口设置LED显示屏,实时公布排放数值;建立全市煤炭综合交易市场,从源头上有效把控全市煤炭质量,建立煤炭二级配送中心,杜绝散煤无序经营;监督城区各类餐饮店铺约600家改灶清洁能源,安装油烟净化设施;累计清洁改造平房居民土炕5000多座,淘汰居民小火炉1600多台;制定落实《合作市机动车和老旧车绕行限行制度》,全市所有公交车辆全部更新为纯电动车辆,300多辆出租车辆油改气;所有建筑工地安装扬尘和噪音监测设备,严格落实六个百分百抑尘措施,加大城区道路湿法清扫,机械化清扫率达85%以上。雾炮车和洒水车不间断进行洒水喷雾降尘。实施碧水保卫战,优化水生态环境。投资1600万元,实施格河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标准化建设,对一级保护区进行全封闭围栏,种草种树涵养水源。投入中央水污染防治项目资金5442万元,实施大夏河源头流域综合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投入2400万元,实施格河排污口污水收纳工程,城市污水收集率达80%以上。督促鑫羚、伊丰源两家屠宰企业规范建设污水处理站。实施净土保卫战,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开展全市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重点对矿区进行排查和筛选,确定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签订土壤污染防治责任书,要求做好土壤环境监测、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和整治工作。投资1500万元实施达浪沟无主矿区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工作。
把改善生态、生活作为重要民生。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坚持规划引领、突破关键,抓住重点、整体推进,累计投入5.35亿元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87个,实施基础设施、特色风貌改造、美化绿化、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项目,有效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推进了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强力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坚持突出绿色发展主题,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造林绿化作为建设“生态合作”的重要内容,先后投入2亿多元实施退耕还林、面山造林等生态工程4.6万亩。公路沿线建设绿色生态长廊30.5公里。投资2318万元在城区、景区、城乡结合部、公路沿线实施了造林和绿化工程,沿途沿线56处裸露的山体和开挖的取土坑得到了有效治理。特别是将矿山开采中历史遗留的生态植被恢复作为重中之重,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现场检查指导。邀请国内矿山领域权威机构参与编制《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方案》,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恢复治理。各矿山企业高度重视,三年来,累计投入资金达8600万余元,绿化矿区裸露面积55万余平方米。矿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恢复。纵深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全市上下以争创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办好“一会一节”为抓手,主动出击,持续发力,全面集中开展户内外环境整治、沿途沿线环境整治、交通秩序整治、乱搭乱建整治、流浪动物整治、户外广告牌整治,实施“治土、治泥、治沙”行动和“烟头革命”,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巩固“禁塑”成果,进一步优化了人居环境,提升了城市形象,提高了城市品位,展现了大美羚城、高原明珠的靓丽风采。
下一步,市委、市政府将深刻践行习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不断加大治理投入,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着力推进全市能源结构调整,提高清洁能源覆盖率,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精准治污,不断巩固综合治理成果,以强有力的措施持续改善全市生态环境质量。(供稿:崔金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