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镇守西海感应五国都大龙王”庙——洮州农民文化宫,也称临潭旧城“五国爷”大庙,坐落于旧城城内中心位置。其历史渊源于明代,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明洪武十二年(1379),洮州十八族番酋三副使反叛,明太祖命沐英为征西将军,李文忠往筹军事,赴洮州平乱。平乱之后,明朝廷从长计议,决定留兵屯戍,筑城建制,移民充边。为强边镇土,李、沐选调成都府都指挥使安世魁镇守洮州旧城,设都司衙门(现宫址)。据临潭民间流传,安公原籍陕西武功,武举出身,熟读经史,懂兵法,文武兼备,转战南北,身经百战,因功特授成都府都指挥使。自选调镇守洮州之后,经营洮州二十余年,励精图治,兵备森严,治理有方,政绩显着,施民德政,惠民于情,清廉公正,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兴建家园,安居乐业。并开辟市场,发展贸易,使洮州旧城成为着名的边地通商口岸,形成了古洮州着名的茶马互市,开创了洮州旧城安定团结,国泰民安、繁荣富强的大好局面。
洪武二十八年(1395),青海动乱。明太祖派子朱樉,命陕西都督平羌将军宁正讨伐,安公奉调参与平乱,兵至西海,负责西海五国安抚重任。西海五国(昂巴昂哇、乔科喀松、左格尼玛、果洛索撒、循化南番五大部落)与洮州比邻,久闻安公英名,遂停战归顺,兵不血刃,化干戈为玉帛,盟誓就抚,边境恢复了和平。就在安公平乱回归洮州的途中,遭到了流寇的袭击,不幸身亡为国捐躯。秦王朱樉上书朝廷表奏安公的丰功伟绩,明太祖念其忠心报国,镇洮守边有功,敕封为:分管石门洮河以西、统辖西海、总摄洮境之“镇守西海感应五国都大龙王”,执掌风雨雷电,消灾御难,建庙享祀,列洮州十八位龙神之一,都司衙门改为龙王庙,重塑金身,从此,受西海洮境数万藏汉群众六百余年的香火祭祀,经久不衰。
六百多年来,庙宇在兵荒马乱中多次遭到焚毁,但洮州藏汉群众屡毁屡建,而且规模不断扩大。改革开放后,当地藏汉群众,为缅怀安公英灵,弘扬民族正气,传承民间文化,将龙王庙改为洮州农民文化宫。并于1986年春集资筹建,1987年5月在原址上建成一座集现代建筑与古典建筑巧妙结合,斗拱挑檐,气势雄伟的三层建筑物,院内及一二楼均为活动场地,设有阅览室、图书室、象棋室、乒乓球室。三楼正殿供有“镇守西海感应五国都大龙王紫檀木金身”、本地城隍金身,供万民瞻仰祭祀。
在,临潭旧城“五国爷”大庙——洮州农民文化宫,已成为当地藏汉民族团结的象征和临潭、卓尼西路八乡八十余村数万群众缅怀瞻仰古代英雄英灵的地方,同时也向世人展现了洮州特有的风俗民情,吸引了八方宾客来观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