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名字来源于藏文音译,它是刺绣或绘制在布、绸或纸上的彩色卷轴画,也称做“布画”,是集聚藏民族特色的一个画种。唐卡作为藏文化艺术中的瑰宝,具有多种功能:它的宗教功能大于艺术功能。作为移动的宗教圣物,唐卡可供游牧民族随时供奉膜拜。此外,唐卡还兼有史料、教义阐释和实用功能(如很多藏医药、工艺技法、天文历算、藏传佛教人物传记以及书法方面的知识),因此一直以来它被喻为“西藏的百科全书”。唐卡在藏传佛教文化圈中历史长、影响广、生命力强大。流传至今的藏族传统婚礼仪式上,迎亲队伍前面悬挂唐卡以求吉祥;很多地方祭山神、观风水、修建房屋时悬挂唐卡以求神灵庇佑。另外,在技法上它非常成熟而细腻,且形成众多流派,有专业的制作队伍;该画种在发展中融汇了不少周边地区绘画艺术风格,在艺术交流史上,其地位格外突出。近年来,唐卡成为众多收藏者的新宠,拥有巨大的升值空间。
唐卡的取材
唐卡的取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佛、菩萨类;佛传或佛本生故事;密宗本尊各神;观音度母类;藏族历史及历史人物类;坛城塔佛类等等。
当我们观赏唐卡时,也许会被唐卡中神态各异的菩萨、度母形象弄得眼花缭乱,的确,有的佛具有多种变化身,再加上藏传佛教各个流派供奉的佛、菩萨形象也存在着差异,因此辨别起来十分困难。专业人士告诉我们,应先从佛的两种变化身进行区分:即真实身和愤怒身。真实身也称寂静相,就是我们常见的慈眉善目,四肢完美,表情平静安详的佛、菩萨形象。例如释迦牟尼佛、大日如来、无量寿佛和八大药师佛等,这些佛个个面如满月,体态端庄、匀称,斜披袈裟或者天衣,端坐在莲台上,接受人们的祈祷;愤怒身是佛在降伏魔障时显现的三头六臂,青面獠牙的恐怖形象,他们张着血盆大口,身上挂着人头骷髅串,手中举着冒血的人心,配上后面的熊熊大火,十分凶悍恐怖。例如金刚手、大黑天等佛 。唐卡里的千手千眼观音以及四壁观音都很容易辨认,最受收藏者青睐的是21度母中的绿度母和白度母:白度母身为白色,双手双脚各有一眼,面上有三眼,又称为“七眼佛”,头戴鲜花五佛冠、身穿天衣、佩带璎珞、袒胸露腹,盘坐于莲台上,左手持莲花,右手掌心向外,表示接受人们的求助;绿度母身为绿色,左手持莲花,左腿单盘,右腿向下舒展,脚踏在一朵莲花上。相传白度母和绿度母的形象来自藏王松赞干布所娶的两位公主,白度母即尼泊尔尺尊公主,绿度母即文成公主。因此度母形象常被画师描绘成体态优美、婀娜多姿、妩媚动人的女性形象。唐卡中还有坛城图、四大洲图及风火水图等,内容含义均十分丰富。
唐卡的制作工艺
唐卡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其中夹杂着许多宗教仪式:比如画师在绘画之前须对要画的密宗本尊或护法神进行入密仪式,观修等;画师本身在做画期间也须沐浴洁身、素食禁色、专心绘画。
唐卡的绘制过程是根据画面大小,将白布用绳子绷在特制的木框上,经过特殊方法使布面平整光滑。严格依据画佛像的尺度起稿,藏语中称为“提康”。所有佛像都有造像标准,如果不遵守这些尺寸要求,就不能称为佛像,不能接受活佛的开光,也不能成为圣物。绘制唐卡一般用烧制的柳木炭条,完成后用淡墨线勾画定稿,然后就着色、分染、勾色线,最后描金。绘制完后请高僧活佛进行装藏、开光,唐卡才具有灵气,成为圣物。唐卡的颜料大部分取之自然,全部由画工自己加工制作:用矿石类、植物类、药材类、动物类及纯黄金粉混合而成。唐卡从颜色上区分有黑底描金的黑唐卡;朱砂描金的红唐卡;金底描红的金唐卡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