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定寺始建于公元1254年,在金末元初时,元忽必烈邀请西藏萨迦法王八思巴去内地讲经传法,途经卓尼沟时,见此地风景优美,苍松翠柏,山清水秀,遂将原喇嘛老桑八代密宗红教寺移建在现今寺址,命其弟子格西喜绕益西在此建筑经堂,广收僧徒,宣扬佛法,于公元1295年建成。据藏经记载:萨迦法王以稀有蛇心檀木雕刻之释迦站像一尊赠献该寺,作为奠基纪念,世代相传,至今珍藏。
嗣后,禅定寺因得卓尼杨土司始祖些地的支持,寺院得以发展,特别是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些地献的内附,明王朝封些地为卓尼土司之后,便开始了“兄为土司,弟为僧纲”的历史,如独子,则身兼二职。使禅定寺成为卓尼宗教、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明朝景泰六年至天顺八年(公元1455年——公元1464 年),大寺堪布仁钦龙布赴藏从师,通达了宗喀巴的显、密两宗教义后归里,将寺院改宗格鲁派。寺名亦改为“噶丹谢周林”(译为兜率论修寺)自任赤巴,制定了严密的寺规,使格鲁派教义发扬光大。明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更寺名为“当增达吉林”(译为静旺寺)。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第十一代土司杨汝松之弟阿旺臣来嘉措被康熙皇帝召见并封为“大国师”,受僧纲爵,是洮州五僧纲三土司之一,并赐“禅定寺”匾额,从此卓尼大寺改称禅定寺,寺名亦沿用至今。(李生瑞 贡布草 何兴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