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那曲地区认真贯彻落实全区发展农牧民党员会议精神,始终坚持把发展农牧民党员工作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严格按照发展党员“十六字”方针,坚持“六步骤”破解发展农牧民党员工作难题,发展农牧民党员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08年以来,累计发展农牧民党员11756名,占全地区党员总数的64%。
全面调查“摸底子”。各乡镇党委、村(居)党支部、驻村工作队对本辖区35周岁以下青年进行普遍调查摸底,建立青年人才库,并对其中的优秀人员进行重点登记,全面掌握他们的年龄、文化、政治思想、能力素质和家庭经济等情况,制定乡镇、村(居)农牧民党员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
扩大视野“选苗子”。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各乡镇党委、村(居)党支部、驻村工作队将农牧区青年致富能手、优秀大学生“村官”、退伍军人、农牧民经济合作组织领头人、村级后备干部和共青团员纳入党组织培养和发展视野,并按一定比例,锁定重点培养目标。
跟踪联系“结对子”。对锁定的培养对象,逐人建立联系培养档案,由乡镇党委、村(居)党支部书记及驻村工作队中的党员干部和优秀党员与其结对,实施“一对一”跟踪培养,提高他们对党的认识,使其在思想上尽快入党。目前,全地区有2400多名乡镇干部、村(居)党支部书记、驻村工作队中的党员干部及优秀党员确定了各自的入党积极分子联系培养对象。
加强教育“引路子”。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重大节日和各种活动为契机,采取集中培训、专题讲座、座谈讨论等途径,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基本知识,回顾党的光荣历史,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引导,吸引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2008年以来,那曲地委党校培训入党积极分子800多人次,各县组织培训入党积极分子累计2000多人次。
搭建平台“压担子”。各乡(镇)党委、村(居)党支部和驻村工作队有目的、有计划地采取选拔和鼓励优秀青年、入党积极分子加入护路队、护桥队、维稳巡逻队等方式,积极引导入党积极分子参与义务劳动、维稳、铁路护路等工作,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促其早日成熟,实现备而有用。目前,全地区组建党员维稳先锋队60多个,参与党员达4500多人,入党积极分子达1800多人;全地区组建共产党员医疗巡回队6个,参与党员80多人,入党积极分子有30多人;在青藏铁路那曲段护路队中建立9个党组织,2200多名护路队员中,有112名党员,有34名入党积极分子,有764名团员。
严把关口“进门子”。通过结对帮带、教育培训、实践锻炼等环节,对培养考察一年以上、思想政治上渐趋成熟、符合党员标准的入党积极分子,经公示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并通过严格的政审和支委会审查,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提交支部大会讨论通过,及时将具备党员条件的优秀青年、入党积极分子吸收进党组织大门。对在公示中,群众意见反映大的人员,坚决从后备名单中剔除,保证农牧民党员发展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质量。2012年,全地区发展农牧民党员2481名,占全地区发展党员总数3267名的76%。(作者:谢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