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藏族网通讯 近年来,在“1020”重大农牧业科技支撑工程的支持下,青海省农科院以“青海13号”蚕豆为主导品种,在互助、循化、乐都等雨养型农业区(农牧交错区)开展蚕豆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不仅蚕豆生产能力大为提升,而且为我省蚕豆业多元化发展另辟了蹊径。
蚕豆是我省的特色优势农作物,在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保障舍饲畜牧业饲草供应,带动区域农民增收上作用显着。随着灌溉农业区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发展旱作农业区蚕豆成为保障青海蚕豆多元化供给的重要途径。
通过“1020”重大农牧业科技支撑工程《青海蚕豆产业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的实施,省农科院成功选育了适于雨养型农业区种植的早熟耐旱小粒蚕豆新品种——“青海13号”蚕豆,开展了配套技术研究,使我省蚕豆的优势产区由灌溉农业区逐步向雨养型农业区扩展和延伸。据统计,2012至今,“青海13号”蚕豆已在西宁、海东、海南、海北、海西等地雨养型农业区累计推广示范面积达5万亩。经测产,示范区每亩蚕豆产量达400公斤以上,较以往提高近1倍。
据科研人员介绍,在雨养型农业区发展蚕豆不仅优化了区域农民种植业结构,增加了区域农民的种植业收入,而且为当地发展养殖业提供了饲草保障。蚕豆秸秆是高糖分、高蛋白优质饲草,亩产蚕豆秸秆300公斤,10亩地可饲养3只羊。目前,“青海13号”蚕豆的秸秆深受雨养型农业区养殖户的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