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风拂面来
----卓尼文化建设工作纪实
王芝莲
乘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卓尼立足实际,扎实推进文化建设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有序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热闹红火,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全县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了文化建设成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保护
卓尼历史文化底蕴十分丰富,是历史上华夏文明最早发祥的地区之一,境内有新石器时期齐家文化、寺洼文化、马家窑文化的遗迹遗址,有多处古墓葬、古城堡、古寨堡等文化。洮河流域古老的羌族部落先民千百年来,在与各民族间的亲善、交流、融汇之际,为这里留下了浩如烟海,包罗万象的人文景观和风格浓郁的民俗风情。不仅有古碑古碣、彩陶器皿、铜铁古币、精瓷玉器、法衣佛像、壁画唐卡等珍稀文物;还沉积着历史悠久的,丰厚的藏族民间文化遗产。悠久的历史、旖旎的风光、浓郁的民俗风情孕育出了具有洮河特色的六大地域文化:自然生态文化、藏传佛教文化、觉乃民俗文化、土司历史文化、洮砚产业文化和觉乃服饰,这六大文化成为汇聚卓尼历史文明发祥演绎的渊源,成为传承发展卓尼文化的灵魂。
近年来,卓尼不断加大对本土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宣传推介工作。1995年,洮砚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民间雕刻)之乡”;2008年,洮砚制作工艺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唐宋以来延续不断的洮砚文化再一次焕发了新春。2011年"觉乃"(也称“三格毛”服饰)卓尼藏族(三格毛)服饰被列为《甘肃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莎目舞是藏族民间艺术瑰宝之一,几经民间艺术家的搜集整理,已被搬上舞台向观众展示。2008年6月,莎目舞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殊荣使莎目舞作为一种独特的藏民族传统文化被国内外观众所接受,成为向外集中展示卓尼地域文化的知名品牌。莎目舞走出山乡,活跃在城乡舞台,成为卓尼的奇葩。“洮砚雕刻技艺”、“卓尼木雕”、“三格毛服饰”、“土族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参加了第二届国际文化产业大会暨第六届甘肃省文博会和建州60周年展览活动,进一步展示了卓尼文化和民俗民风。
群众性文化活动激情上演
每天清晨时分,在县城洮砚广场、文化广场和南北滨河路,城区群众或伴随音乐翩翩起舞,或引吭高歌,自娱自乐,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每逢华灯初上,在各乡镇村社街头巷尾、文化大院都会准时响起悠扬的音乐,村里男女老少齐上阵,跳健身舞,锅庄舞,群众性文化活动在城市乡村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
县艺团、书法摄影协会等文艺团体,每逢节庆日,他们走村入户,吹拉弹唱,老曲填新词,讴歌党的好政策,歌唱现在的新生活,既活跃了节日气氛,又展现了现代农民的精神风貌,促进了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各业余文艺团体活跃在城乡舞台上,成为全县群众性文化活动的“领头雁”。深入开展“千台大戏送农牧村”、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四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县艺术团每年下乡演出不少于15场次,电影下乡放映1298场,超额完成了全年公益电影的放映任务,服务群众26万人次。
文化“阵地”建设日新月异
如今走遍洮河两岸,97个行政村,文化建设项目犹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初步实现了“县有中心、乡有站、村村都有文化大院”的目标。投资460多万元,建成了集宣传、娱乐、健身、休闲为一体的木耳镇、柳林镇等十个乡镇文化广场、卓尼县滨河路等11个文化一条街,纳浪乡羊化村等97个人口文化大院,一举走出了群众文化活动无场地的困境。在第29届“兰洽会”上成功招商引资的项目“卓尼县洮河文化风情线建设项目”被列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重点项目。该项目投资1.8亿元,占地80亩,主要建设卓尼“五大文化”(洮砚产业文化、土司历史文化、藏传佛教历史文化、生态文化、觉乃民俗文化)展示中心、洮砚展厅、民族特色展厅、民俗展厅、植物园、卓尼近现代人物事迹展厅、休闲娱乐区等为一体的文化风情线。
文化精品层出不穷
为弘扬革命烈士——红色藏族土司杨积庆的光辉事迹,投资1200多万元与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合作高质量完成《卓尼土司》高清电影拍摄工作。拍摄制作了州庆献礼歌曲《美丽卓尼》、《洮砚人生》和《卓尼大峪沟风光》专题片以及《卓尼土司》高清电影主题曲《你是一片云》。全县文化市场经营单位36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到294人。文化产业总投资为1310万元,文化产业增加值1160万元(2012年增加值为636.4万元),同比增长82.27%。上报了卓尼大峪沟民俗风情文化体验度假园项目计划、卓尼洮砚产业园、卓尼县藏式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洮砚雕刻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卓尼县杨土司烈士纪念馆建设、卓尼县民俗博物馆等文化建设项目。组织专人排练了州庆大型文艺节目《巴郎鼓舞》和《锅庄舞》。创新编排了《洮河情韵》、《藏王鼓舞》《扎西德勒》、《飞旋踏春》《香巴拉之恋》等贴近卓尼实际和群众生活的舞蹈。
今后一段时期,文县将充分发挥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把文化发展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以农村为重点,按照城市辐射农村,乡镇带动村社的总体思路,立足乡土特色,广泛开展城乡文化交流活动,打造民俗文化品牌,开发文化产业,促进城乡精神文明大发展,文化大繁荣。
该县宣传文化工作坚持“突出文化特色,推出文化名人,发展文化产业,开发文化资源,强化文化设施,活跃文化市场,丰富文化生活,展示文化魅力”的发展思路,努力探索文化发展新路子。深入开展“千台大戏送农牧村”、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四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县艺术团每年下乡演出不少于15场次,电影下乡放映1298场,超额完成了全年公益电影的放映任务,服务群众26万人次。“洮砚雕刻技艺”、“卓尼木雕”、“三格毛服饰”、“土族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参加了第二届国际文化产业大会暨第六届甘肃省文博会和建州60周年展览活动,进一步展示了卓尼文化和民俗民风。成立了卓尼县洮河风情文化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卓尼服饰文化》书籍的出版,这是继《卓尼五大丛书》出版以来的第二部反映卓尼民俗文化的书籍。拍摄制作了州庆献礼歌曲《美丽卓尼》、《洮砚人生》和《卓尼大峪沟风光》专题片以及《卓尼土司》高清电影主题曲《你是一片云》。推动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全县文化市场经营单位36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到294人。文化产业总投资为1310万元,文化产业增加值1160万元(2012年增加值为636.4万元),同比增长82.27%。上报了卓尼大峪沟民俗风情文化体验度假园项目计划、卓尼洮砚产业园、卓尼县藏式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洮砚雕刻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卓尼县杨土司烈士纪念馆建设、卓尼县民俗博物馆等文化建设项目。组织专人排练了州庆大型文艺节目《巴郎鼓舞》和《锅庄舞》,并顺利完成了汇报演出工作。创新编排了《洮河情韵》、《藏王鼓舞》《扎西德勒》、《飞旋踏春》《香巴拉之恋》等贴近卓尼实际和群众生活的舞蹈。切实抓好文化市场监管,积极“扫黄打非”专项行动,对全县43文化娱乐场所进行拉网式检查,使文化娱乐场所得到进一步规范。打造文化精品工程,为弘扬革命烈士——红色藏族土司杨积庆的光辉事迹,投资1200多万元与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合作高质量完成《卓尼土司》高清电影拍摄工作。在第29届“兰洽会”上成功招商引资的项目“卓尼县洮河文化风情线建设项目”被列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重点项目。该项目投资1.8亿元,占地80亩,主要建设卓尼“五大文化”(洮砚产业文化、土司历史文化、藏传佛教历史文化、生态文化、觉乃民俗文化)展示中心、洮砚展厅、民族特色展厅、民俗展厅、植物园、卓尼近现代人物事迹展厅、休闲娱乐区等为一体的文化风情线。
又是一年春来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传遍绚丽多姿的船城大地,无论在城区还是在农村,阵阵文化新风拂面而来,处处是文化发展带来的新气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