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轻轻的你走了,正如你轻轻的来。河畔的金柳,西天的云彩,洮河里流淌的河水和深爱你的卓尼人,都会在这里等你,等你华丽再现,继续承载着这座城市的记忆,一直延续下去……

1971年,卓尼洮河大桥参建人员留影

40多年里,洮河大桥不仅连通了两岸,也记录了县城的变化

2017年5月7日,洮河大桥正式拆除
卓尼,群山偎依,气势绵延,层峦叠嶂,莽莽苍苍,黄河一级支流洮河穿城而过,成为“城中河”。既是城中河必然少不了架桥沟通,所以一条河,一座桥,它记录了卓尼的发展变迁,承载着几代人的梦想。
前世,静诉历史兴衰
洮河上曾多次建桥。据史料记载最早在1922年(民国11年),卓尼土司杨积庆在英国牧师安献全的建议下,在洮河上修筑了三个混凝土桥墩,铺以木板为桥,并取了一个吉利的名字叫靖安桥。如果用现代的眼光严格审视,我们还不能把这座桥称为“现代”意义上的桥,把它与现代工业文明连接起来的仅仅是水泥而已。但无论如何,这都值得记忆与回味,因为现代工业文明毕竟在卓尼古老的历史上留下了一鸿半爪,历史的烟尘随风而逝,一座桥,便成了一部跨越时空的史书。
靖安桥并没有给卓尼带来平安,1928年和1929年连续两年的战火,把卓尼城烧得只剩下残垣断壁,这座桥也未能幸免,只剩下几个桥墩孤零零地斜立水中。解放后虽几经加固,但这座见证了现代文明曙光与战乱的桥,最终消逝在洮河汹涌的波涛之中。
100年前洮河上的桥怎样建起,我们无从知道,但这座桥必然是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搭建而成。在当时,那座桥或许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今生,县城的交通枢纽
历史再跨过半个世纪。1971年,洮河上终于建起了第一座现代化的桥,这是一座为5孔跨径25米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总长175米,宽7米。之后便有了第二座,第三座……这些桥学名被叫作“钢混双曲拱桥”,犹如长虹卧波,把洮河南北两岸紧紧连在一起,结束了两岸人民靠木桥、渡船、铁索过河的历史。大桥接通了省道306线,即岷合和岷麻公路,成为城镇与林区交通的枢纽。
一桥飞架南北,洮河变通途。大桥轴线与水流方向正交,斜度为零,桥梁最短,对河堤防护泄洪十分有利。洮河大桥是县城的脊梁骨,它的建成不仅大大改善了卓尼县城内的交通状况和路网结构,使交通流向更加合理,而且把洮河两岸连为一片,这座桥梁结束的不仅仅是卓尼偏僻落后的历史,也架起了卓尼通向现代文明的天桥。
“卓尼大桥完全就是卓尼经济发展、交通建设的象征,见证了县城的发展变化。”退休老教师何明细细地翻着照片,给上幼儿园的孙子一一展示洮河大桥的过往。“这是1971年10月建成通车后的洮河大桥,这是1988年经受住洪水考验的洮河大桥……”何明回忆起了大桥刚刚通车时的场景,“那个时候连接洮河南岸和县城的只有这座大桥,洮河大桥为人们提供了多少便利。”何明又翻到了一张2000年洮河大桥沿岸修步行街的照片,当时照片上看,两岸只有一排商铺,桥墩底下还有几处垃圾。一张夜景照最醒目,那是2016年10月的照片。照片上洮河8公里风情线灯火辉煌,街道上刚刚经历过风貌改造干净整洁,照片中的小孙子拿着风车,何明老人一脸幸福。
重生,城市实现新跨越
城市在不断发展,新旧更替,洮河大桥,一肩承载着洮砚之乡藏王故里的深厚文化,一肩挑着现代都市的时尚风流。它虽经历了几次加宽加固和小规模修葺,但也阻挡不住它老去的步伐,随着交通量日益增加,重车也愈来愈多,已运营近50年之久的旧桥安全问题便凸显出来,为了延长寿命,相关部门对大车限行,老的洮河大桥难以满足现状,迎来了拆迁。
5月7日,洮河大桥前架起了围挡,人们开始绕行,这座伴随着卓尼人几十载的大桥要拆迁了,县委政府请出最权威的专家,绘就出了一座新桥的蓝图。
咔嚓咔嚓,人们手持相机拍了一张又一张照片为大桥摄像留念,有的围着新规划图,憧憬着新桥。
76岁的周大昌老人,眼神已不太好了,看着新洮河大桥的规划图打开了话匣子,摆起了自己关于梦想的故事。周大昌老人说:“上世纪70年代,洮河大桥开工修建,我还参与搬运石头,当时我总在想,要是有朝一日能把桥修通,大家都能吃上一顿饱饭,那该多好啊!后来大桥修通了,有了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大家都过上了‘三口白米一口肉’的生活,日子好过了。这几天听说大桥要拆了重修,心里很舍不得,但是刚才看了新桥的规划图,十分美丽,桥面加宽加固变成了四车道,我们老了,修的桥也老了,为了大家的安全和现在生活的需要,修新桥是必须的,新的大桥,会带给年轻人新的希望。”
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蓝图已绘就,一座座新桥的建立将谱写出卓尼变化的新篇章,这也更是展示卓尼现代化风貌的一个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