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卓尼“羊倌”话变迁
◎郑君武
“羊倌”名叫菩萨保,1964年出生,卓尼县上卓村人。因为他家里养了60多只羊,他一直放羊,大家都叫他“羊倌”。“羊倌”爱听收音机,一天都不离身,久而久之听收音机变成了他的习惯。放羊不带干粮行,没有收音机不行。打扫羊圈的时候别在腰上听,山上放羊时在坡里听。他在收音机里相声、歌曲、评书五花八门啥都听,但是最感兴趣的是新闻和报纸摘要。别看他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常年听收音机国家大事还知道不少呢,跟他唠嗑,一般知识分子未必沾上边。
提起过去,羊倌表情复杂,滔滔不绝。当时全村的农民在队长的带领下在集体的地里干活儿,队长记录出勤。那时候,壮劳力干重活儿,每干一天记10分,年轻妇女记7分或8分。到了年底,队长公布每人所挣的工分,再用全队的总工分除以卖余粮所得的收入,得出每一个工分能够值多少钱。社员们劳动一天的平均收入只不过两三毛钱,差的还不到一毛钱,个别的甚至出现负的工分值。当时的人们穿的衣服都是补丁摞着补丁,集体分的粮食根本不够吃,几乎每天都饿着肚子,到1979年底,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洮河之畔,解散了农业合作社,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他家分到了3个人的土地、一头耕牛和几只羊,从那年秋天村里所有人第一次不用为口粮发愁。第二年打了庄廓,总算是有了自己的家。话说到这里羊倌有点激动了:“当年自己盖房子的时候,我做睡梦都是笑的,真没有想到我一个放羊的也能过上好日子,这全靠党的政策好啊!”
羊倌的记忆和口才极好,说起党的惠民政策带给他家的巨大变化,他如数家珍,诸如农村低保、孩子免费上学、扶贫救助、养老补贴等等方面的事,如果你不拦挡,他准能给你说个三天三夜。
2010年,儿媳妇要生了,“羊倌”让儿子早早的把媳妇拉到县医院待产,临走时还把他这些年捏的5000元给儿子,千叮咛万嘱咐让儿子不要在这上面省钱。因为他害怕呀,26年前,老婆为他生下儿子就死了,从此羊倌带着一双儿女,既当爹又当妈,打了一辈子的光棍。女儿比儿子大5岁,念到初二就自己学起理发了,不是羊倌不供她念,是她自己退学的,退学的理由是她认为自己不是念书的材料。儿子也一样不让他省心,初中没毕业就跟着村里的年轻人去外头打工混社会,还说念不念书都一样,只要挣下钱就行。“羊倌”让儿女们“念大书”的梦就这样破灭了,这成为他最大的痛。
对于现在孩子的上学情况,羊倌很是重视。每次外孙女一来,他就赶紧拉着问长问短。得知学校现在除了不收学费还给学生每天早上发苹果牛奶之类的营养早餐,“羊倌”十分惊讶:现在国家对娃娃们教育多重视阿,不要交学费不说还供“营养早餐”,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女儿在厨房插话说:“这娃从上学开始就没有交过学费,不仅没有掏一分钱的学费,每个学期学校还给发800多元的生活补贴呢!”“羊倌”摇着头,嘴里啧啧的说:“还是共产党好啊。”
羊倌说,今年儿子借助国家加大农民工培训力度的政策,拿到钢筋工技能证书,这样一来,工资就比以前高多了,就在城里找了个廉租房,把媳妇和四岁的孙子带走了,两口子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让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上幼儿园接受最好的教育。儿媳妇在城里也没闲着,在妇联申请了妇女小额贷款,找联村联户中联系他家的干部做了担保,贷款到位后,租了间小店铺买葱花油饼,生意很火。说到儿媳,他很为自豪:“我家儿媳妇烙的油饼要是第二名,在卓尼县上还没有第一名呢。”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电视台的记者来到村子里采访,村支书推荐了“羊倌”。头天“羊倌”在热水器里上了水,晚上洗了澡,第二天一大早换上新衣服,来到村委会。村支书给记者介绍说:“这就是今天的采访对象叫菩萨保,放了半辈子的羊,大家都叫他羊倌,天天听收音机,时刻关注国家大事呢”。心直口快的村支书把“羊倌”的情况像竹筒倒豆子般给记者说了个清楚。“羊倌”赶紧伸出手主动和记者握手,记者开玩笑说:“有穿一身乔丹的羊倌吗、这也忒时髦了吧”!“羊倌”乐呵呵的告诉记者:这几年我们农民也注重那个款式和品牌了,这个衣服是去年六月会上儿媳妇买的,她说这样穿上休闲,显得年轻。在场的人都被他的那句“显得年轻”给逗笑了。记者问他就看完“两会”的感受,“羊倌”对着镜头说:这几年国家给农牧民的实惠真像是满架的葡萄,一串串,数都数不过来,“救命本子”、“惠农一卡通”,还有一个就是每年交100元的养老凭证,让农民也有了“退休金”,我不用交一分钱,每个月就可以领到100元的养老金,还有各种各样的补贴,种地有补贴、买家电有补贴、危房改造有补贴这些都是我们农牧民连做梦都不曾想过的。报告中说要加大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力度、提供更多培训机会,很多政策都是专门保障农民工权益的,这对我们农牧民来说是一个喜讯。听了今年的“两会”报告,让我吃了“定心丸”。
去年,县乡“双联”干部帮他家修了新羊棚。“从规划到材料我都没操大心”,“羊倌”这样说。他告诉记者,去年年底,联系他家的“双联”干部联系太原的收购商,帮他们家把剩余的胡麻、土豆全部卖掉,胡麻还按1公斤5.6元的高价钱卖给商家,全村人都还占了我的光呢。
“羊倌”是个放羊的好把式,他放的羊一个个膘肥肉厚,可是由于“藏在深山无人知”,他家的羊只有几个熟悉的人找上门来卖,销售一直赶不上去。他说自从“双联”活动开始后,他结上了“双联”干部这位“亲戚”,是这个新亲戚帮他联系销路,解除了他的燃眉之急。对于以后的销路,羊倌颇有信心,原来“双联”干部要帮他在网上注册个公司。“让所有买羊肉的人上网那么一搜,就能知道我的羊,要是人们以后要买我的羊肉,只要上网下个订单,一会会我就送货上门,方便得很!”羊倌不无自豪地说。
羊倌从收音机上听到全党都在走群众路线,党员干部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帮老百姓办实事,还要树立典型进行宣传,“羊倌”就找到记者反映自己的“双联“干部。在他心里自己的“亲戚”就是最好的干部,给他帮的大忙小忙太多了,要记者把这个亲戚好好宣传宣传。“羊倌”的这个举动被“亲戚”知道了,“亲戚”赶忙叮咛记者:别听“羊倌”的话,千万别宣传,他只是这些干部中的一员,像他一样的干部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他告诉“羊倌”现在干部都走出机关,每人联系一户农牧户,都在为群众排忧解难,帮群众发家致富,做点事情都是应该做的,没有必要千恩万谢的
如今的“羊倌”时刻关注着群众路线,逢人就讲群众路线,俨然一个党的忠实“乡土”宣传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