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崎岖,柏油马路的一边通向曲松县城,另一边过桥之后就开始了一路的尘土飞扬。翻过三座大山之后,一幅美丽的藏家村庄画面展现在眼前。依山而建的村庄,在我们感叹出行不易时,这里纯朴善良的藏家妇女们却靠着勤劳双手,将编织出的围巾、卡垫,送出大山,妆扮着越来越多人美丽的生活。
索朗曲珍正在用核桃皮熬制制作围巾的染料。摄影:王昕秀
40岁的索朗曲珍,是村里200多位编织女工的事业主心骨。从最早的4名女工,发展到如今村里237名妇女加入到编织大军里;从目前只有四间房的一个小藏式院落,到即将落成的两栋新厂房;从初期一条围巾几十块的收入,到目前40余万元的销售成绩,索朗曲珍回忆起村编织厂5年的发展,话语里总是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倔强和坚强。
“女人为什么不能跟男人一样用自己的双手赚钱自立?”就是抱着这样一种信念,不仅让索朗曲珍投入到西藏经济发展的洪流大军中,也让越来越多的藏家妇女们跟随她,用自己最熟悉的手工技艺,不断走出大山去学习、去深造,最终实现传统工艺与时代潮流的结合。
山村里的妇女编织厂。摄影:王昕秀
如今这个座落在山南曲松县贡堆村的小编织厂,已经成为村里妇女们不可或缺的精神之地和经济来源。她们熟练地完成着梳理、捻线、染色等编织围巾、披肩所需的十几道工序,并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在内部发展了一套合理完整的“流水线”作业机制;她们用山里人特有的质朴,和藏家人特有的羞涩,与家庭之外,真诚自信地走出了属于她们的编织时代,也让自我价值走出家庭,融入社会。
一条小披肩,一床藏被,一付卡垫——从60多年前的旧西藏只为贵族服务的物品,到如今每个藏族家庭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从只能为他人服务,到如今自给自足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城乡间的商品交流活动,撑起家庭生活——西藏妇女们便是如此创造与传承着外界所不知的文明薪火,并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如果说,西藏民族手工业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西藏妇女们持久而重大的贡献,那么在这个新时代藏族女性们所拥有的社会地位和各项权益,足以让她们走出与祖辈完全不一样的新天地。
益西卓嘎和湖北籍丈夫甘学东打造的高原禽类养殖基地。摄影:王昕秀
在距离贡堆村70多公里之外的乃东县泽当镇,村民益西卓嘎选择投入的商海也并不是所谓的“蓝海”,可凭着她和湖北籍丈夫的聪明勤奋,将从湖北武汉带回的先进养殖技术深深扎根在了西藏;凭着不服输的倔强态度,将200多只藏鸡,几十平米的养殖场扩大到190多万只鸡,3万多平米鸡舍的养殖规模;也凭着她的真诚善良,不仅她成了远近有名的养鸡大户,年入百万的私企老板,还成立了合作社,并带动周边上千户的乡亲们一起将家禽养殖业做成了大产业。
全国人大代表益西卓嘎。
在益西卓嘎的养殖场里,目前只有她的丈夫坚守“岗位”。被亲戚、村里人笑称为“女强人”的她,如今又多了一份责任——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她,正在中国最高权力机关行使参政议政的权利。
当然这一切对于“勿与妇女议论国是”、“奴隶与妇女不许参与军政事宜”的旧西藏来说根本就是奢望。但是在如今的西藏,各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中,女性的身影越来越多。数据显示,西藏自治区级和地级党政领导班子中女干部配备率达57.14%。各级人大政协中均活跃着大量女代表、女委员,来自西藏各行各业的她们,时刻在为基层代言,为农牧民发声。
现在的西藏妇女不仅可以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事务,同时自由平等意识的崛起,让她们更自信开放地选择最喜欢的生活方式,并最终撑起了属于西藏的“她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