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在启动“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新闻发布会上对延迟退休的问题作了回应,他表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以来,是否需要、如何推行延迟退休问题一度成为广大民众热议焦点。但是,政策是否应该一刀切?延迟退休能否适应所有地区?比如,对在高原地区的人来说,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延迟退休可能会对身体造成更多负担。近日,有网友发表“希望国家应该考虑将高原地区的退休年龄提前几年”的博文,引发了在高原工作人群的热议。
博文结合2013年的一篇网络报道《四川甘孜5年99名干部因公殉职:“能坐住就是莫大的贡献”》,探讨了高原和内地的区别,希望退休政策能因地制宜,提出“高原工龄满25年左右就可以退休”的想法。
那么,这种说法是否准确,高原退休到底是随大流“延迟”,还是因地制宜地“提前”?看看博文中是怎么说的。
对很多人来说,菊美多吉并不是一个熟悉的名字。这位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瓦日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在2012年5月19日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而殉职。他死后,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先后为其追授荣誉,以其事迹为主题的话剧已经公演,一部电影也正在紧张拍摄,可谓哀荣备至。
鲜为人知的是,在甘孜州,菊美多吉并非孤例,从2008年至2013年8月,甘孜州因公死亡人员达到了99人,其中87人为政府公职人员和乡村干部。
根据甘孜州委组织部的数字,2008年甘孜州因公死亡人员仅7名,次年就升至18名,2010和2011年都在20名以上。他们中有人因长期工作耽误治疗而去世,更有人死于调解纠纷中的冲突。
众多的死亡案例显示,自然条件和高强度群众工作是该地区基层干部面临的双重重压。高海拔工作环境侵蚀着他们的健康,高强度的群众工作则加剧着身心压力,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随时可能落在甘孜基层干部的身上。
“殉职率比内地高多了”
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处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是四川省最大的民族自治州。民族工作的复杂性和群众工作的艰难往往让基层干部“头疼”。
2013年3月,甘孜州委组织部临时统计了干部死亡率数据。组织部干部培训科刘小微负责向各县收集干部死亡的数据,甘孜州下辖的18个县报了一百多人,考虑到有的干部去世时并非在工作岗位上,最后减至99人。“尽管我们也知道,他们去世都是因为在工作中积劳成疾。”
由于缺乏相关数据统计,甘孜州的干部殉职率并不好与外地量化比较。“但比内地肯定是要高多了。”甘孜州委组织部副部长仁青说。
甘孜州地处四川盆地西缘山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地带,全州面积达15.3万平方公里,与山东省相当。州内各地路途遥远,道路条件十分恶劣,州内主要通道国道318线几乎年年有险情。而深入基层,道路只能抵达各个行政村,众多自然村至今不通路。甘孜州因公死亡的99人中,44人都是因车祸丧生的。
另一大杀手是高原疾病。长年在高原生活,高血压、心脏病几乎成了干部们的职业病,菊美多吉就是身患高血压,因突发脑溢血而去世的。
2013年3月,石渠县真达乡党委副书记勒白同样死于脑溢血。“我检查出来是大脑多发性缺血梗塞,随时可能脑梗死。”仁青说。这并不少见,就是州领导也多有心室肥大等疾病。统计表明,99人中因各类疾病死亡的人员达到了41人,仅次于车祸。
突发疾病仅是一个方面,高原气候对人的损害隐性而致命。长年生活在高原的干部一俟退休,一般会回内地生活。此时他们的身体不仅一身病痛,而且不适应内地的气候,三至五年内的死亡率极高。
必须24小时待命
车祸和疾病这两类危险,并非是高原地区独有。然而比之内地,它们致命概率的增长,缘自甘孜州基层干部所远超内地的工作强度。
甘孜州面积相当于山东省,但人口仅有一百多万,仅与内地一个县相当。按照国家对地方行政编制的核定原则,人口是首要因素,这导致甘孜州乡镇一级编制很少。
“我原来在的红顶乡一共才8个人。”道孚县鲜水镇镇长陆支涛说,这包括了公务员、事业人员和公勤人员。相比内地,好多乡连基本职能部门都搭建不起来,但职责却一样不少,并且工作强度要高得多。
据甘孜州委组织部统计,甘孜州村干部的服务面积为9.06平方公里,乡干部的服务面积为26.5平方公里。“像石渠县,县级公务员服务面积为34.36平方公里,乡镇达到了104.53平方公里,干部职工超负荷工作的情况非常突出。”州委组织部组织二科副科长降拥尼玛说。
“群众工作日益复杂。”道孚县孔色乡党委书记胡文炳说,2008年到2009年最为困难,干部在基层常被不理性的群众辱骂、吐口水。
在乡镇一级,大到防火防汛,小到家庭和邻里纠纷,干部都必须管。“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胡文炳说,基层干部要化解一切可能引发社会矛盾的苗头,在他们头上是沉重的压力。
和很多干部一样,陆支涛已经三年未得休假,膝盖上因骨质增生形成的肿块已有网球大小。“走路太多走出来的。”曾有内地干部作为援州干部来道孚工作,他们形容内地干部是:女同志当男同志用,男同志当牲口用。本地干部接口说:“在我们这里,女同志当牲口用,男同志当奥特曼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