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四五月都是草原牧民吉赫巴最快乐的日子,成群的斑头雁和黑颈鹤都从南方飞到青海湖畔,聚集在吉赫巴大叔家旁边的湖滩上,去湖畔看鸟也是他每天的必修课。
吉赫巴的家在青海湖畔的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哈达滩,常年流淌的泉眼以及独特的湿地生态使这里成为鸟的天堂,美丽的水鸟在此繁衍生息。
“居住在这里最美妙的事莫过于一年四季都可以听到群鸟曼妙的和鸣。”吉赫巴说,春秋季节,黑颈鹤在湿地栖息、觅食;每年冬天,大天鹅也会如期而至,在此越冬。
5月4日,以“亲近自然,呵护鸟类”为主题第33届青海省爱鸟周活动在青海湖鸟岛景区拉开帷幕,吉赫巴也早早赶到了现场,为来自省内外的游客和志愿者讲述人与鸟之间的故事。
吉赫巴说,平时为了监测栖息的鸟儿,阻止人为的干扰和惊吓,他们几乎每天去湖畔巡视,一去就是数小时。他们的工作不止于保护,他经常带上口粮,背上摄影器材到湖畔、湿地、草甸、悬崖边上,观察和记录鸟类及其他野生动物。
如今,吉赫巴受聘于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是当地野生动物义务监测员,也承担起青海湖畔的野生鸟类保护工作。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何玉邦说,目前,在青海湖周边,像吉赫巴这样的义务协管员有近50名,协助管理局做好环湖周边的野生动物监测和保护工作。
“环湖地区的藏族占总人口的近七成,他们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再加上受藏传佛教的影响,使得环湖地区牧民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非常强。”何玉邦说。
青海湖野生动物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蔡平介绍,青海全境分布鸟类380种,而青海湖作为国际重要湿地以及亚洲特有的鸟禽集中繁殖地和迁徙中转站,环湖地区共有鸟类15目35科221种,总数达5万只,大天鹅数量达4500多只。
“青海湖不仅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同时,作为中亚、东亚两条候鸟迁徙路线的交汇点,青海湖是候鸟迁徙途中重要停歇地与中转站,也是很多水禽的重要越冬地,鸟类也是维系青海湖‘水-鸟-鱼’生态系统的重要环节。”蔡平说。
来自青海湖畔那仁湿地的加悟才让也是一名野生动物义务监测员,被当地人亲切称为“鸟的爸爸”。他告诉记者,平时为了拍摄和记录野生鸟类,他们经常徒手爬上陡峭的悬崖,与鸟类“零距离”接触。
“我喜欢镜头下黑颈鹤舞蹈的优美身姿、大天鹅戏水的从容姿态、鱼鸥起飞的敏捷动作。”加悟才让说,野生动物监测员的工作让他受益。
何玉邦说,如今,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中心已与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共同建成“动植物研究信息化系统”,对青海湖植被、鸟类及其他生物进行实时监控,通过发动野生动物监测员的力量及举办“爱鸟周”等活动,让全社会认识到鸟类保护的重要性。
“爱鸟、拍鸟、护鸟已成为我的习惯,我也希望保护鸟类成为每一个有幸到青海湖朝圣者的信仰。”吉赫巴说。
原标题:青海湖畔护鸟人:亲近自然呵护鸟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