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繁英满枝头
——卓尼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回眸
王芝莲
卓尼县委、县政府围绕“五抓五区”发展思路,着力推进全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和实现社会长治久安两大中心任务,经济社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县呈现出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宗教和顺、人民安居乐业的打好局面。
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着力抓项目、稳增长、强基础、转方式、惠民生。完成地区总产值13.01亿元,同比增长5.7%;完成工业增加值3.1亿元;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470万元,同比增长21.7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2亿元,同比增长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78元,同比增长1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476元,净增746元,同比增长20%。
农牧村经济健康发展
该县深入实施农牧互补战略,着力推进一特四化建设,发展现代农牧业,调结构,促转型,农牧村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县各类牲畜存栏50.3万头(匹、只),总增率、出栏率、商品率分别为35.14%、47.56%、38.3%,肉产量达9800吨,奶产量8390吨,农牧业增加值3.8亿元,同比增长6.5%。继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促进农牧村经济有序发展,农作物播种面积15.87万亩,粮经饲三元比例从2013年的38.1:49.5:12.4调整为31.8:55.8:12.4,粮食产量0.82万吨、油料产量0.23万吨。加强动物疫病防治和农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大力发展高原生态畜牧业和特色种植业,组织实施农牧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办证试点工作。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和植树造林力度,完成荒山造林3000亩、义务植树4000亩。九甸峡库区网箱养鱼初具规模,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及养殖户47户、从业人员176人,网箱养鱼2.7公顷,年产量15吨,为库区群众增收开辟了新途径。
项目建设高速增长
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第一抓手,全县共组织实施项目176项,其中续建83项,竣工52项;新建93项目,竣工11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5亿元,同比增长26.6%。涉及市政基础设施、水利水电、社会事业、保障性安居工程、交通设施和异地搬迁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特别是新城区防洪工程、旗布林卡度假公园、乡镇职工周转房、高原特色农畜产品交易市场、佳美农贸市场、5万吨饲草料储备基地、现代农业标准化设施养殖科技示范园、灾后恢复重建等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以及城区道路改扩建工程、农贸综合市场、通畅公路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为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城中村”改造工程共涉及521户,已安置拆迁户174户286套。通过实施“城中村”改造,彻底改变了县城“破、旧、脏、乱、差”现象,有力提升了城市对外形象和品位。2014年在卓尼举办的艺术节期间,新签约项目9项,其中4项已落地实施,合同引资打7.63亿元,创历史新高。
扶贫开发成效明显
牢固树立“大扶贫”观念,结合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有力政策机遇,全年完成9个整村推进项目。输转劳务1.69万人次,劳务创收2.18亿元。整合涉农资金和灾后恢复重建资金4.33亿元用于六乡镇扶贫攻坚;有效解决贫困人口1万人。进一步加大双联惠农贷款力度,该县筹资3600万元双联贷款担保基金,审批发放双联惠农贷款2036户15153万元。
民生事业持续改善
该县把办理各类民生实事作为践行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体现,落实民生实事19件,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标;城乡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及农村五保供养省级补助提标;特困残疾人生活补贴发放、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提标;城乡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全面完成;清理调整城市低保对象538户603人、农牧村低保对象2423户7657人;为11603名60岁以上老人发放养老金993.38万元,发放城乡低保金5103.14万元、五保金200.41万元,城乡居民参保率97.4%,城镇职工及城镇居民报销住院费2257万元;全年招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三支一扶和分配退役士官共260人;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程、两次招聘156名大中专毕业生到15家企业工作;卓尼县老年综合服务中心项目竣工并投入使用;14个农村互助老年人幸福院建设项目和2200户农牧村危旧房改造工程全面完成;2000套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工程全部开工建设;1200户城市棚户区改造工程已完成前期工作;5所乡镇幼儿园新建项目全部完成主体建设任务;农牧村饮水安全工程修建集中式供水127处,解决20个行政村26129人及4000名学校师生的饮水问题,完成建设建设任务的70%,计划2015年5月份全面完成建设任务;总投资2505万元的10条50公里建制村通水泥路项目已完成路基路面工程36.7公里,完成投资1742.5万元;异地扶贫搬迁工程计划搬迁138户1348人,计划到2015年10月底全部竣工;科技示范惠民工程将100万元专项经费按要求投入到12个专业示范合作社,用于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和合作社规模化种植;农贸市场建设项目已全部完成建设任务;新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探头252个。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全县高考录取率达95.61%,在全州排名靠前,普通类文科全州排名第一、理科排名第二,“两免一补”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发放补助资金1302万元;全面实施农牧村义务教育阶段和农牧村学前幼儿营养改善计划,发放营养改善补助资金858.57万元,收益学生12507人;进一步规范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为717名学生发放贷款370.25万元;全面开展国家三类城市语言文字迎评工作,全县测试人员2000余人,并顺利通过评估。坚持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摆在突出位置,继续深入实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全县共建立居民健康档案100736人,建档率99.3%;新农合参合人数84014人,参合率99%,收缴医疗基金2679.08万元。坚持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国家卫计委命名卓尼县为“国家级优质服务县”,顺利通过了省州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示范区及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建设评估验收工作,卓尼县阿子滩乡阿子滩村、阿子滩乡板藏村、柳林镇白塔村、木耳镇木耳村、木耳镇多坝村、纳浪乡羊化村被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命名为第五批“全国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居)”;全县人口出生率11.81‰,农牧村符合政策生育率98.84%,人口自增率7.26‰,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正常。坚持加大文化宣传力度,不断强化文化市场监管,全力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总投资1200万元的《卓尼土司》电影在人民大会堂召开首映仪式及新闻发布会,在中央党校礼堂进行播映,并参加了中国兰州第23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展映仪式,举办了省内首映仪式,提升了卓尼对外知名度;编织完成《卓尼县洮砚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发展规划(2014—2020年)》;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将卓尼县命名为“中国洮砚之乡”;全县文化市场经营单位35家、从业人员376人,文化产业增加值2011万元,文化产业投资7300万元。
卓尼人抓住历史的机遇,这块养育着10万卓尼人民的黑土地正在悄然变化着,地绿了、城亮了、人心稳了、经济发展了,一组组跳动的数字,勾勒出卓尼经济社会发展的轨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