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三叠书写大美船城
——卓尼县扶贫办工作纪实
卓尼又名船城,素有“藏王故里,洮砚之乡”的美誉,安多地区藏传佛教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总面积5419.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77万亩,天然草原总面积499.98万亩,总人口10015万。县域地理位置优越,历史人文郁盛,物产丰饶,风光迤逦,卓尼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接壤的褶皱地带,是青藏高原的屋檐,光照充足,气候适宜。作为一个甘肃南部的小县城,但是网箱养鱼规模已达2.7公顷,规模跃居全省第二,年产量达15吨。卓尼既是一片发展的热土,也是国家重点扶贫县,在历史的长河中,卓尼的发展正由传统的输血式扶贫方式改为精准扶贫模式,向贫困宣战是卓尼扶贫工作首要之事,也是扶贫工作者真正让贫困者站立起来的点睛之笔。笔者以守望者的身份期许卓尼的明天会更美好,也期盼卓尼人总会有引以为自豪的那一天。
——题记
也许是巧合,盘点2014年卓尼县的扶贫工作,“三”这个数字不断挑动着我们的视线;也许是天意,这么多的“三”让人想起《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让人想起那首着名的古琴曲《阳关三叠》。2014年,卓尼县扶贫办“十个手指弹琵琶”,同样拨奏出了一曲一唱三叹,在循环往复间达到极致和谐的绝音妙响……
重点任务落实:“333”扶贫计划唱响主旋律
卓尼在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意见》下发后,高度重视,举全县之力全力推进全县扶贫攻坚工作。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扶贫攻坚推进大会,出台了《中共卓尼县委卓尼县人民政府关于“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实施意见》,制定印发了《卓尼县2014年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实施方案》和《卓尼县2014年涉农培训资源整合实施方案》等重要政策文件,提出了卓尼县“333”扶贫攻坚计划,在以县为单位、整合资源、合力推进省州“1236”扶贫攻坚行动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卓尼县“333”扶贫攻坚计划提出,全县15个乡镇分三片区(北部、中部、南部)、用三年时间,分三步走实现基本脱贫目标。围绕这一计划,《卓尼县 “1236”扶贫攻坚行动实施意见》确定基础设施建设等8个方面的攻坚重点,提出加大资金项目争取力度等9项政策措施和办法,建立完善强化组织领导等8项工作机制,为扎实推进扶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组织、机制保障。
同时,为更好履行县在扶贫攻坚中的主体责任,加大扶贫资源整合力度,充分发挥涉农项目资金的整体效益,卓尼县委县政府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解难事的原则,在全州率先制定出台以县为单位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和培训资源的年度实施方案,两个实施方案深刻阐述整合资源的目标意义和基本原则,明确了工作目标、整合范围、整合项目及实施内容、提出具体保障措施和工作要求,整合范围涉及县直16个部门和单位,年度资金整合总量达到4.33亿元。
聚集力量: “三位一体” 构建扶贫大格局
走进这片培育着红色政权、植根着红色信念的土壤,扑入眼帘的是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山川秀美,社会和谐的繁荣景象,璀璨的扶贫之花,在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尽情绽放。卓尼县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坚持“渠道不乱、性质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集中投入、专款专用”的原则,将各种资源有效打捆,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一是将扶贫开发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根据县财政当年收入增量的20%增列专项扶贫预算;县级财政每年全部公用经费的10—15%列为扶贫攻坚专项基金,确保专项扶贫资金投入每年增长20%以上。二是抓好扶贫基金和村级互助资金增量扩面工作,力争使互助资金在贫困村实现全覆盖。三是积极争取部门帮扶、企业和社会各方捐赠等各类扶贫形式,大力发展扶贫公益事业,积极拓展扶贫开发新领域。
同时,按照《卓尼县易地扶贫搬迁实施计划 (2013—2017年)》卓尼县对部分仍然生活在不宜生存、没有发展空间的贫困地区人口按照整体搬迁的形式,依托城镇和中心村,选择交通便利、基础条件较好的区域进行安置,集中实施生态移民。计划到2016年,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1个,对有搬迁条件且有意愿的642户3528人实施搬迁。到2017年,力争对有搬迁条件和意愿的农牧户实现应搬尽搬,确保扶贫对象搬得出、稳得住,有发展、能致富。
专项扶贫:三个产业环环相扣
专项扶贫也是扶贫攻坚的基本支撑点。卓尼县制定出台《2014年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实施方案》,重点围绕基础设施、增收产业、科技扶贫等三个产业内容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将农业、林业、水利、扶贫、土地整治等方面涉农项目资金捆绑起来,环环相扣,集中使用,充分发挥资金的聚集效应,实现涉农项目资金效益最大化。通过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有效地缓解农牧业和农牧村发展资金的供需矛盾。2014年,整合涉农项目资金43304万元(北部片区整合资金36984万元,10个整村推进项目整合资金6320万元);2015年中部片区计划整合项目资金32000万元以上;2016年南部片区计划整合项目资金26000万元以上。
省州安排第一批专项扶贫资金1602万元,安排整村推进项目9个,现已基本完工并通过县级初验。其中基础设施类项目投资326万元,新修防洪河堤160米、村道硬化2公里、砂化村道14公里、新修排洪渠350米、修建农用便桥5座、安全人饮工程1处;增收产业类项目投资1079.15万元,主要实施良种牲畜引进、修建养畜暖棚、药材种植、经济林果、种养业贷款贴息、成立扶贫互助社等项目,其中到户资金按照精准扶贫工作的要求,以建档立卡数据为依据,准确掌握扶持对象实施精准扶贫,确保资金到户到人;科技扶贫类项目投资161.85万元,省州下达的计划要求开展实用技术培训800人(次)、普通劳务技能培训349人(次)、科技培训1750人(次)、贫困“两后生”培训579人,为了使培训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按照县委、县政府制定的“333”扶贫攻坚计划和全县培训资源整合方案的要求,整村推进项目中的培训资金县上统一整合后由县人社局组织开展培训工作, 2014年11月份,已完成2277人的培训,并对其中一部分参训人员进行劳动技能鉴定考试,对考试合格的686人颁发了国家初级职业资格证书。
联合双联力量:三个思路形成综合效应
卓尼县制定《关于加强和深化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双联单位扶贫职责和职能作用,帮助贫困村户编制扶贫规划、培育富民产业、争取项目支持、协调金融贷款、组织技能培训,形成各方面扶贫攻坚的综合效应,推动扶贫攻坚行动向纵深推进。成立产业发展指导小组,指导和动员县直联村单位和县乡两级联户干部,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的三个发展思路,全力以赴为联系村、联系户争取和落实富民政策,促进生产发展,全力破解村无主导产业、户无致富门路的突出问题。
结合双联行动,按照“333”扶贫攻坚计划,各联村单位和联户干部深入农牧户,了解掌握联系村户贫困现状,县、乡、村、户逐级充实完善扶贫图表卡册动态管理台帐,逐级收集汇总基本资料;各联村单位、联户干部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分析找准脱贫致富的突破口和增收门路,指导修定、帮扶实施脱贫致富计划,做到年度有目标、实施有步骤、阶段有重点,组织动员146个联村单位、3883名联村干部职工,共为97个帮联贫困村、4251户贫困户,争取各类项目资金2980余万元,帮办实事1127件;成立卓尼县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公共服务指导小组,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通过资源整合等有效举措,下大力气改善农牧村道路交通、农田水利、人畜饮水、电力通讯、草原生态等生产生活基本条件,切实解决农牧民群众出行、饮水、用电、通讯、生产发展等突出问题,协调中央和省、州级帮扶单位开展定点扶贫工作,与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实现双向互动交流,计划争取援助项目资金240万元实施示范村建设项目,待资金到位后开工建设;积极争取天津市的对口帮扶,编制天津对口帮扶项目规划700万元,计划安排3个整村推进项目和1个村级文化广场建设项目,待资金到位后开工建设;积极支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向各乡镇延伸服务网点,加大信贷投入力度,到2016年实现金融机构对空白乡镇的全覆盖。同时,围绕富民增收,把双联惠农贷款、妇女小额贷款、易地扶贫搬迁农牧户建房等贷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支持农牧民发展专业合作社、建立产业基地和园区、培育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等富民产业;各联村单位、联户干部以“美丽新村”建设为抓手,帮助贫困村因地制宜,科学编制村庄发展规划,全面落实各项帮扶任务,大力发展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改善农牧村基本生活条件,加强村庄环境整治,与广大农牧民群众共同打造高原生态幸福新农牧村。
年光似鸟翩翩过,世事如棋局局新,这一年,卓尼县扶贫办真正做到了年初工作会上提出的“把工作重点转向拓宽新思路,把扶贫重点转向开发新格局,把服务重点转向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实现了三赢:卓尼发展、群众受益、社会满意。(后卓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