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掉穷帽子 挖掉穷根子
--卓尼县精准扶贫工作纪实
郑君武 訾平平
卓尼县1987年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扶贫县,1988年被国务院列入全国牧业贫困县,2001年被国家列入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经过多年持续不懈的努力,全县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7.83万人减少到2008年底的3.23万人,贫困面由92%下降到3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86年的131元增加到2009年底的2102元,增长了15倍。扶贫开发让卓尼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希望。
整村推进--盖起新房子 过上好日子
完冒乡俄化村是一个偏僻的牧区小山村,全村163户1020人,人均耕地2.27亩。由于海拔高、自然条件恶劣,全村绝对贫困人口达45户289人。
2009年该村实施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项目,项目覆盖全163户。县上投入15万元新修村道5公里;投资57万元帮助农牧民创建增收项目,引进投放良种藏绵羊820只,发放种养殖业贴息资金6万元;投资1万元对农牧民进行科技培训。同时,县上还投资10万元引导农牧民成立了村级互助资金,办起了农牧民自己的“土银行”,有效地解决了农牧民发展生产资金不足贷款难的问题。如今,俄化村以前的泥泞小路变成了宽阔的砂石路,自来水拉进了农牧民家中,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依靠整村推进项目,俄化村大多数农牧民盖起了新房子,过上了好日子。
像俄化村一样,通过实施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全县农牧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2009年,投入资金719万元,在10个贫困村实施了整村推进项目,新修村道26公里,河堤1234米,拦洪坝9座,人饮工程2个,引进投放犏雌牛1127头、藏绵羊3060只,新建日光蔬菜温室53座,种植优质牧草550亩。至2009年底,累计完成整村推进项目建设任务70个,基本解决绝对贫困人口温饱3.37万人,稳定解决低收入人口2.78万人。在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的同时,县上还整合其它资金实施农牧村沼气、村级卫生室、农牧村寄校、远程教育、“村村通”等建设项目……随着基础条件的不断改善,大卡车开进了小山村,自来水流进了千家万户,多媒体、互联网、卫星课件等现代化信息资源走进了山村学校,安全清洁能源进村改变了农牧民祖祖辈辈砍伐烧柴、破坏森林的习俗,“村村通”工程使寂寞的山村沸腾了。面对着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新成就、新变化,农牧民群众用他们最朴实、最生动的语言说:“山绿了,路通了,钱多了,电影电话进村了,日子都过成年了。”
产业扶贫--开发新产业 鼓起“钱袋子”
扎古录镇扎古录村依山靠水,风景秀丽,全村213户1100人,其中贫困人口117户617人,贫困面高达56%。长期以来,这里的人们守着几亩薄田,种青稞、养牛羊,生活十分困难。如何让他们尽快脱贫,过上富足的生活,成了困扰县乡的难题。2009年,县上抓住在该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的机遇,利用扎古录村紧靠洮河、光照充足、土地肥沃的有利条件,投入扶贫资金16万元,修建了20座日光蔬菜温室,扶持蔬菜种植户20户,实现了当年种菜当年获利。而在扎古录镇强岔村、麻路村,县上投入财政扶贫贴息资金20万元,因地制宜引导农民种植秦艽、大黄、藏柴胡等市场看好的中药材,组织农民成立药材专业化生产合作社,成立卓尼县佛赐藏药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走“公司+农户+基地”的生产经营模式,当年98户加入合作社的药农每户分红达6000元。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办公室主任范小健在扎古录镇调研扶贫工作时,对这一模式表示赞赏,并指示要大力推广藏中药材种植面积,逐步实现种植加工一体化,让新产业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金桥。
在扎古录镇实施产业化扶贫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县上结合实施“农牧互补”战略和“一特四化”工程,制定了产业化扶贫规划,在农区乡镇推广种植中藏药材、日光温室蔬菜,在牧区乡镇建立牦牛、藏羊养殖和育肥小区,在旅游景区引导农牧民创办“农家乐”、“林家乐”、“藏农乐”,同时还创建了农畜产品加工交易市场和藏中药材加工厂,对农牧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信息,拓宽了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渠道。至2009年底,引导扶持农牧民建立了11个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基地,种植日光温室蔬菜237座,年产值达2600万元;推广种植优质中藏药材2万余亩,年产值达2620.8万元;建立牛羊养殖、育肥示范点20个,育肥小区6个、养殖小区4个,年育肥出栏牛羊达到16000头(只),为牛羊育肥户增收970多万元。
智力扶贫--充实“脑瓜子” 甩掉“穷帽子”
“我是经县扶贫办集中培训,县上统一组织输送到上海务工的。在上海,房子有空调、有电视,还有卫生间,我吃得好,住得好,去年一年务工净赚了17000元。”在上海振华港口机械公司打工的王次旦年底回家后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现在外出务工没有一技之长,是挣不到钱的。”
针对劳务输出的新形势、新变化,卓尼县按照“项目化实施、合同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培训方式,开展贫困户劳务技能培训和“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为他们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并实现稳定就业开辟了重要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