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农民增收的希望
——卓尼县农业农村工作发展纪实
王芝莲
六月的卓尼,麦浪翻滚,淡淡的当归药香随风飘散,惹人沉醉。农牧民群众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去年我家种植柴胡可挣到钱了”,“他家种植当归也发财了。”……街头巷尾老百姓聚在一起,谈论致富经。让笔者深刻感受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带来的蓄势勃发的新景象。
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
沿着卓尼县洮河两岸的“长廊”一路向西走去,一排排整齐的日光蔬菜温室在晨曦里泛着银白色的光芒,到处是农民们忙碌的身影。以前这里还是一块块长满小麦、洋芋、油菜、蚕豆等传统农作物的庄稼地,现如今农民们改粮种菜了。
说到开始推广日光温室蔬菜种植的那些日子,县蔬菜办的工作人员深有感慨。当时农民冷嘲热讽:“我们祖祖辈辈种粮食,现在要种菜,你们胡弄啥哩。”怎么办?工作人员和村干部深入农户,讲优惠政策,讲优势条件,讲市场潜力,一次次解释,一次次劝说,个别农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开始建棚。县上趁热打铁,给建棚的农民提供了钢材支架、塑料薄膜等材料,帮助联系贷款、种子,为每座大棚补助20000元建设资金……就这样,一座座温室在洮河岸边建了起来,第一年春节前后,鲜菜上市了,且卖得异常火爆。看到种菜的乡邻们赚了钱,原来不愿种菜的农民眼热了、心动了。
卓尼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接壤的褶皱地带,发展温室蔬菜的条件得天独厚。日照时数长,比我国最大的温室蔬菜基地山东寿光的日照时数还要高20%;洮河沿岸水资源丰富,没有污染,而且土地连片集中;2000米-4920米的高海拔,气温低病虫害少;市场潜力巨大,周边县市还没有大规模发展温室蔬菜。在内外因具备的条件下,2008年,该县成立了蔬菜产业化办公室,迈出了规模发展蔬菜产业第一步。截止目前,种植日光温室蔬菜400多座,建立蔬菜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2个,年产值970万元以上。
在藏中药材、蔬菜产业上重点培训和壮大合作社、种植协会,通过合作社和种植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全力打造卓尼中药材集约化经营的示范区。在藏中药材、蔬菜产业上重点培训和壮大合作社、种植协会,通过合作社和种植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全力打造卓尼中药材集约化经营的示范区。在政府引导下,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中藏药材种植,从90年代款冬花、柴胡试种成功以来,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种植农户也由当初的一两户发展到现在的全村农户,经济效益占农业总收入的80%以上,收入增加了,腰包也鼓了,不仅让村民尝到了中藏药的“甜滋味”,也成为了该村村民增收的一条重要渠道。随着种植业发展方式的不断创新,卓尼县逐步形成了以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带动、大户带动等多种发展规模,规模种植户不断壮大,形成了“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药材产业发展模式,培育和引进丹参、藏木香、红景天、川贝母等13种药材新品种,建立药材示范点5个,各类中药材繁育基地1万多亩,1.8万亩中藏药材通过了省级无公害认证。加大与甘肃农业大学、奇正藏药有限公司的合作力度,形成了集药材选种、育苗、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在规模发展上取得了新突破。
随着九甸峡水库建成蓄水,该县把发展网箱养鱼放在了五大产业(网箱养鱼、中药材种植、生态旅游、劳务输出、经济林果)之首来抓。2012年,该县多方筹措前期资金,组织致富能人、村组干部等13人赴刘家峡省渔业总站示范基地考察学习网箱养鱼产业,通过妇女小额贷款和农户自筹,建成网箱4亩,当年成功试养中华鲟、虹鳟鱼、金鳟鱼等冷水鱼。截至目前,成立专业养殖合作社26个、渔业公司1个,带动200多户群众创业,藏巴哇乡农牧民自愿投资990多万元,网箱养鱼发展到45亩,已成为藏巴哇乡新堡村、包舍口村、柳林村的主导产业,农民们华丽转身成为渔民。短短几年时间里,网箱养鱼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如今在九甸峡水库几千亩的水面上,星罗棋布着网箱。预计到2016年年底网箱养殖面积将达100亩,年产值可达4600多万元。缓解了库区群众就业压力,同时带动了藏巴哇乡绿色食品的开发利用。
数字见证发展。十二五期间,卓尼县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宗教和顺、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谱写了城乡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新篇章。实施民生改善项目266个,累计完成投资39.4亿元。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5.02万人减少到2015年的1.63万人,累计脱贫3.39万人。通过“一册明、一折统”发放惠民补贴38项,落实资金5.46亿元,受益群众18464户;统筹各类资金1.62亿元,有效解决了群众上学难、看病难、出行难、住房难、饮水难等问题,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更多的发展成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认真落实“两免一补”等各项优惠政策,全力巩固“两基”成果,顺利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投资3562万元新建4所学前双语幼儿园、3所教师周转宿舍,实施了20所学校的“全面改薄”项目,切实改善了办学条件。全面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逐步规范新型合作医疗,建立健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保险制度,新农合参保人数7.5万人,发放各类保险金1.45亿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394元,较“十一五”末期增长75%;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626元,较“十一五”末期增长91%,社会保障体系趋于完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投资5.8亿多元,建设廉租住房6968套;投资8000多万元,建设公共租赁住房1020套;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900户,还有3200套各类保障性住房正在建设当中;按照每人每月每平方米补助6.5元、每人15平方米的标准,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700多万元;投入3亿多元,完成农牧村危旧房屋改造14100户。大力发展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81个,注册资金1.46亿元。
投入资金4亿多元,全力实施“城中村”改造项目,修建宽12米的步行街1.7公里,步行街内修建具有民族特色的“苫子房”商铺17500平方米,住宅楼40栋136000平方米,从根本上解决排洪渠周边居民的居住安全和城市环境卫生“脏、乱、差”与市容市貌“破、旧、乱”的现象,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品位。
县委、县政府坚持将精准扶贫作为全县“一号工程”,高标准定位,高起点谋划,聚焦脱贫,整合资源,精准施策,瞄准全县最贫困的42个乡村、最困难的2.47万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统筹部署扶贫资源向贫困村贫困户精准聚焦,各行业帮扶力量向贫困对象精准聚合,整合优化各类涉农资金和培训资源,全力实施“333”扶贫攻坚计划和“1+17+2”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意见方案。倾全县之力在水、电、路、房、通讯等方面重点突破,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的比例达86%,饮水安全农户比重达95%,行政村动力电覆盖率达100%,有安全稳固住房的贫困户比重达72%,通讯普及率达90%,村村通广播电视入户率达98%,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15个乡镇全覆盖,42个贫困村文化广场全部建成,3G移动网络实现了所有建制村全覆盖。至2015年底,全县23个贫困村实现脱贫,贫困人口减少到1.29万人,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推进中部片区扶贫攻坚进程中,把“尼江”地区作为突破口,主动衔接、积极向上争取,省发改委和省扶贫办批复了总投资5.2亿元的《365体育备用网站_365彩票下载1.0.0老版本_和365差不多的平台有哪些中部(车巴河流域)特困片区扶贫发展规划》,重点用于中部片区5个乡镇的基础设施、社会民生、产业发展、人力资源培训、基层政权、生态环保等建设。
一辆辆汽车奔驰在乡间公路上,一座座新民宅坐落在新修成的乡村公路旁。过去,被当作奢侈品的汽车、电冰箱、彩电、手机等电器走进寻常百姓家…… “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吃饭不用愁”的美好愿望在卓尼广大农牧区得到全面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