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变优势 调出卓尼特色经济增长点
⃝王芝莲
八月的卓尼,空气清爽,气候宜人。碧波荡漾的洮河、铺到山腰的草原、草甸上悠闲的牛群、羊群……笔者深刻感受到卓尼县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带来的新变化。
种植结构调整调出“大棚长廊”。沿着卓尼县洮河两岸的“长廊”一路向西走去,一排排整齐的日光蔬菜温室在晨曦里泛着银白色的光芒,形成绵延数十里的“大棚长廊”,到处是农民们忙碌的身影。以前这里还是一块块长满小麦、洋芋、油菜、蚕豆等传统农作物的庄稼地,现如今农民们改粮种菜了。
为了推广日光温室蔬菜种植,县乡干部深入农户,讲优惠政策,讲优势条件,讲市场潜力,一次次解释,一次次劝说,个别农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开始建棚。县上趁热打铁,给建棚的农民提供了钢材支架、塑料薄膜等材料,帮助联系贷款、种子,为每座大棚补助20000元建设资金……就这样,一座座温室在洮河岸边建了起来,第一年春节前后,鲜菜上市了,且卖得异常火爆。看到种菜的乡邻们赚了钱,原来不愿种菜的农民眼热了、心动了。
卓尼县发展温室蔬菜的条件得天独厚。日照时数长,比我国最大的温室蔬菜基地山东寿光的日照时数还要高20%;洮河沿岸水资源丰富,没有污染,而且土地连片集中;2000米-4920米的高海拔,气温低病虫害少;市场潜力巨大,周边县市还没有大规模发展温室蔬菜。在内外因具备的条件下,2008年,该县成立了蔬菜产业化办公室,迈出了规模发展蔬菜产业第一步。截止目前,种植日光温室蔬菜400多座,建立蔬菜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2个,年产值970万元以上。
农民华丽转身成为渔民和药农。如今在九甸峡水库几千亩的水面上,星罗棋布着网箱。曾经的农民摇身一变成为渔民,他们划着小船,熟练地穿行在碧波之中,成为365体育备用网站_365彩票下载1.0.0老版本_和365差不多的平台有哪些高原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随着九甸峡水库建成蓄水,卓尼县把发展网箱养鱼放在了五大产业(网箱养鱼、中药材种植、生态旅游、劳务输出、经济林果)之首来抓。通过研究论证,最终确定适合养殖鲟鱼、虹鳟鱼、金鳟鱼、黄河鲶等中高档冷水鱼。截至目前成立专业养殖合作社26个、渔业公司1个,带动200多户群众创业藏巴哇乡农牧民自愿投资990多万元,网箱养鱼发展到45亩已成为藏巴哇乡新堡村、包舍口村、柳林村的主导产业,农民们华丽转身成为渔民。预计到2016年年底网箱养殖面积将达100亩,年产值可达4600多万元。此举缓解了库区群众就业压力,同时带动了藏巴哇乡绿色食品的开发利用。
“十二五”期间卓尼把中药材产业作为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优势主导产业来培育中药材种植逐步走上规范化、产业化发展道路,药材产业链形成良性循环发展势头。
在藏中药材、蔬菜产业上重点培训和壮大合作社、种植协会,通过合作社和种植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全力打造卓尼中药材集约化经营的示范区,逐步形成了以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带动、大户带动等多种发展规模,规模种植户不断壮大形成了“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药材产业发展模式培育和引进丹参、藏木香、红景天、川贝母等13种药材新品种,建立药材示范点5个,各类中药材繁育基地1万多亩,1.8万亩中藏药材通过了省级无公害认证。加大与甘肃农业大学、奇正藏药有限公司的合作力度,形成了集药材选种、育苗、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在规模发展上取得了新突破。
农民过得像“城里人”。柳林镇上卓村是卓尼县生态文明示范村,直通村庄的水泥路平坦宽阔,黄墙黛瓦的农家小院错落林立……每到黄昏,文化广场上热闹非凡,孩子们游戏,老人们下棋,小媳妇老大妈们跳广场舞,小小的广场变成一片欢歌与笑语的海洋,成为农民放松身体、释放情感的好去处。
通过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发展产业化经营,卓尼县农牧业特色产业逐步发展壮大。2015年,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27元,农牧业增加值4亿元。农牧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许多村庄完成了生态文明村建设,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享受到了丰厚的民生福利。
“十二五”期间,卓尼县实施民生改善项目266个,累计完成投资39.4亿元。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5.02万人减少到2015年的1.63万人,累计脱贫3.39万人。通过“一册明、一折统”发放惠民补贴38项,落实资金5.46亿元,受益群众18464户;统筹各类资金1.62亿元,有效解决了群众上学难、看病难、出行难、住房难、饮水难等问题,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更多的发展成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认真落实“两免一补”等各项优惠政策,全力巩固“两基”成果,顺利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投资3562万元新建4所学前双语幼儿园、3所教师周转宿舍,实施了20所学校的“全面改薄”项目,切实改善了办学条件。全面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逐步规范新型合作医疗,建立健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保险制度,新农合参保人数7.5万人,发放各类保险金1.45亿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394元,较“十一五”末期增长75%;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626元,较“十一五”末期增长91%,社会保障体系趋于完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投资5.8亿多元,建设廉租住房6968套;投资8000多万元,建设公共租赁住房1020套;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900户,还有3200套各类保障性住房正在建设当中;按照每人每月每平方米补助6.5元、每人15平方米的标准,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700多万元;投入3亿多元,完成农牧村危旧房屋改造14100户。大力发展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81个,注册资金1.46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