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尼多措并举发展现代农牧业
◎王芝莲
八月的卓尼,放眼望去,处处天蓝地绿,田野里,农机欢腾;养殖场,羊肥牛壮;大棚里,瓜菜翠绿……生动地演绎着现代农牧业进行曲。农牧业发达、农牧村繁荣、农牧民富裕,现代农牧业的魅力如同跳跃的音符在卓尼县这片热土上尽情绽放。
今年,卓尼县深入实施“168”现代农牧业发展行动计划,以促改革、调结构、转方式、夯基础、惠民生为重点,以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为核心,农牧业经济持续平稳发展。上半年,全县各类牲畜存栏64.38万头(匹、只),农作物播种面积16.01万亩,农牧渔业增加值9828元,同期增长5.9%,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91元,增长13.4%。新培育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30个,注册资金达3501万元,入社农牧户159户,获得州级示范社认定5个,申报国家级示范社1个。
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畜牧业。畜牧业是卓尼县的基础产业和主导产业,以牦牛藏羊为主的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则是农牧民获得生产经营性收入的主渠道。截止目前,落实专项基金320万元,新建牛羊暖棚228座,贮草棚100座;选育存栏优质黄牛种公牛145头,优质藏羊556只;在大峪、柏林两种公畜基地组建牦牛核心群11个,存栏基础母畜526头,种公畜72头,繁殖仔畜148头。投资313.65万元,建成牛羊暖棚100座,贮草棚100座,正在填充地基30座;投资556 万元,修建砖木结构50㎡/座羊用暖棚128座;投资194.6万元,修建砖木结构羊用暖棚18座,建筑面积1440㎡,饲草料库房2座400平方米,运动场500平方米;投资33.6万元,建设尼江两村多功能钢管式动物防疫注射栏12处;投资200万元,补播燕麦50吨,披碱草20吨;整合资金18万元,培训车巴河流域村级防疫员80人次。
优化种植业产业结构。通过推广应用新技术、引进繁育新品种,完成青稞生产基地建设2万亩,青稞良种繁育田0.5万亩,杂交油菜生产基地2万亩,小油菜良种繁育田0.04万亩;建立药材GAP生产基地8000亩,药材良种繁育田300亩,种苗繁育田250亩,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1500亩;种植马铃薯20046亩,引进马铃薯原原种282.12万粒,引进马铃薯原种270吨,建立马铃薯种薯、商品薯核心示范基地2470.4亩,建立马铃薯示范基地2500亩;设施蔬菜种植403座,主要以辣椒、西红柿、小白菜、黄瓜等为主;投入资金50万元,在农业科技示范园建立高原夏菜示范点15亩;投资346万元,建设万亩油菜观赏带,将岷合公路沿线的柳林镇、木耳镇、纳浪乡打造成杂交油菜观光带,将阿子滩乡、完冒乡打造成小油菜观光带。
狠抓动物疫病防控。该县全面落实领导包片、技术人员包乡、包村责任制,进一步完善防疫应急预警机制,强化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建设和防疫队伍建设,稳定基层防疫队伍,组织实施春季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严格执行动物免疫、疫情监测报告、灭毒清源、无害化处理、物资储备、经费使用、疫病诊治、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等综合防控措施,使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养殖畜禽免疫率100%。
强化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围绕“四大示范区”建设、特色种养业和多元化富民产业发展,结合工作实际,依托2016年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程,完成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626人,培训内容主要为青稞、油菜标准化种植技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良种繁育等;通过现场讲解培训、座谈交流、发放宣传册子、明白纸、宣传挂图等形式先后举办各种培训班6期,现场指导培训18场(次),授训农民16000人(次)。同时,把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与“双联”行动结合起来,建立完善了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确定科技服务内容、形式和人员,定期组织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包棚蹲点,“手把手、面对面”的开展定向、挂牌科技服务,科技服务群众满意率达到85%以上。
推进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在九甸峡库区发展水产养殖合作社38家,网箱养殖面积68亩,饲养中华鲟、虹鳟、金鳟等鱼类65万尾,出栏水产品15吨,获得农业部水产健康示范场认定3个,在洮砚、藏巴哇两乡建立全国水产养殖动植物疫病监测点3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