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场秋雨将卓尼村落街头洗刷得干净整洁。走进卓尼县纳浪乡咀背后村,错落有致的藏式小楼在绿树掩映下,安静、和谐。村庄四周绿树成荫,民居院落错落有致,文化广场宽阔整洁……一幅优美的画卷让人赏心悦目。
走进村民家的小院,只见院里被收拾得干净整洁,房间内物品摆放井井有条……昔日农村“脏乱差”的影子全然不见踪迹。
村民何瑞芳说:“以前我们住的是土坯房,由于附近电站蓄水的原因,房子地基下陷了,路也走不成了。搬到新村之后,交通好了,水也通了,电也通了,垃圾攒一块儿集中进行无害处理,群众保护环境的觉悟也高了。” 如今,她家的新房宽敞明亮,屋外种着花和草,屋里通了自来水,生活电器一应俱全。
在咀背后村易地搬迁安置区,同样的幸福发生在和何瑞芳一样搬到这里的21户群众身上。在天津对口帮扶单位的援助支持下,卓尼投入资金760万元实施咀背后村异地搬迁项目,户均占地1亩,户均建筑面积为200平方米,村内绿化面积约为2000平方米,修建文化广场一处,安装太阳能路灯20盏,沼气池22座,水、电、路、院内硬化及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从山上到山下,居住环境的改变给他们的生产生活、精神面貌带来了巨大改变,使群众彻底告别了低矮潮湿的土坯房,住进了宽敞明亮的藏式小洋楼,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十分显着,群众幸福感日益提升。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过去环境差,垃圾“随手扔”成了习惯。自从搬到了新农村,搬迁户们不仅仅有了新环境,还搬来了新风尚。“生活方便了,房子整洁了,环境也美了。”搬迁户们感慨地说。
从曾经的“垃圾围村”到现在的美丽乡村,咀背后村的变化只是卓尼县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卓尼县持续加大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力度,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显着改善,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富民产业培育步伐明显加快。随着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乡村开始“擦亮”自己的名片,展现独特魅力。平坦整洁的柏油路,明净敞亮的院落,绿树红花装点的乡野风情,已经成为很多村庄的“标配”。
2016年卓尼县《政府工作报告》对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提出的要求激励人心,卓尼将继续全方位打造环境美、精神美、生态美的新农村,让生态文明小康村不仅有“颜值”,更有“气质”。 (王芝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