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一项政策性最强、涉及面最广的生态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让我州越来越多的荒山荒坡披上了绿装,昔日水土流失严重的贫瘠山村变得山清水秀,生态恶化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森林覆盖率有了很大提高,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日趋巩固。
记者 李鹏飞
自2000年退耕还林工程启动实施以来,我州共完成退耕还林建设任务81.14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33.29万亩,荒山造林39.25万亩,封山育林8.6万亩,已累计投入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资金6.14亿元,基本实现了“大地增绿、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取得了良好成效。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国家报告中,对全州退耕还林工程的7项功能生态效益进行了科学评估,认定我州生态效益总价值为22.66亿元/年。其中,涵养水源价值量最大,为9.49亿元/年,占总价值量的41.88%;净化大气环境价值次之,为5.98亿元/年,占总价值量的26.39%;其次是保育土壤价值为3.22亿元/年,占14.21%;而固碳释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量较小,分别为1.95亿元/年和1.87亿元/年,占8.6%和8.25%;林木积累物质价值量最小,为0.15亿元/年,占0.66%。
近年来,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发挥的社会效益正在凸显。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逐渐认识到了退耕还林工程的重要意义,做出与其“年年救灾,以粮保命”,不如“实施退耕还林,以粮食换生态”的决定,由“要我退”,变为“我要退”,生态意识明显增强。林地面积以及经济林果面积逐渐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严重的水土流失也得到了有效治理。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使贫困地区广大群众真切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关怀和温暖,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林业部门干部克服困难,把补助粮钱送到退耕户手里,受到了群众的赞扬,把退耕还林称之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农民的收入增加了,林果业、畜牧业、生态旅游业等产业发展起来了,区域经济发展也有了新的活力。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有效调整了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各县市利用退耕还林后劳动力相对剩余的有力时机,改变生产经营方式,开发新的产业,使大批农业劳动力解放出来,从事种植、养殖、加工、劳务输出以及社会化服务行业,使设施农业、舍饲养畜、农村商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得到发展壮大,农村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据调查,退耕还林实施前劳动力转移人数为13052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经走访调查,工程区农牧户剩余劳动力明显增加,经政府各级部门的积极组织和培训,年劳务输出人数为10多万人次,有技术的人员数量不断提高,收入也比以前有明显的提高,明显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