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石志安 赵锦华
农闲时,临潭县羊永村文化广场上热闹非凡、人头攒动,村民们聚集在广场上观看演出。不知道的人会以为专业文化团来这里演出呢。挤进去一看,才知道是当地组织的文化团每天在这里定时演出。
天天有大戏、台台都精彩,广场舞尽情地跳、腰鼓队愉悦地敲、高跷队不停地扭……这样的场景,早已经成为羊永村村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文艺演出活动改变了村风、民风。现在,打架斗殴、酗酒赌博的人少了,锻炼身体、文化娱乐的人多了。”观众苗海永说。
羊永村文化艺术团成立于2015年,现有团员200多人,年龄最大的50多岁、最小的12岁,所有演员都是本村村民和学生。目前编排的节目类型有:舞狮、舞龙、秧歌、花辊、高跷、民间小调、花儿、秦腔等等。他们还把民间即将失传的生产生活方式以表演的形式搬上了舞台。如:土培砌墙时人们喊的口令、以羊永沟10个村庄命名的民间方言顺口熘等。编排的所有节目都来自民间、来自群众,体现和反映了当地历史文化生活和民俗民情,深受百姓喜爱。艺术团所有工作人员的演出都是无偿的,演出费用大多来自赞助。
闫瑞平是羊永村艺术团团长,他非常喜欢这份工作。他说,台下观众的掌声是他努力工作的动力。自艺术团成立以来,得到了县文广局和镇上的大力支持。截至目前,艺术团到各村庄演出60多场,涉及卓临两县,演出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好评,也拉近了与邻村的关系,加强了邻里之间的感情,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是老百姓的精神家园。
闫瑞平说,艺术团还不够成熟、完善,下一步将规范管理,增加演员和节目,精心编创群众易于接受的文艺节目,更好地为老百姓献上喜爱的节目,将欢乐送到他们家门口,切实解决大家想看戏、爱看戏、看戏难的问题。
近年来,临潭县紧紧依托传统庙会这一文化平台,通过组织和群众自发,各乡村充分发挥各自特色民俗文化,由群众自办民间社团自编自演,开展了秦腔、洮州花儿演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以敬老爱亲、勤劳致富、无私奉献等为主题的文艺节目请上“乡村舞台”,从过去的“站在台下看”变成“走到台上演”,从过去的被动参加变为现在的主动参演,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目前,临潭县每个行政村都有一支民间自办文化社团,每个社团成员30人以上,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了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的有效对接,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我从小喜欢唱歌,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打工,但一直没有放弃唱歌的爱好,平时就跟着电视和录音机学习。从艺术团成立后,我实现了登台演出的梦想,非常高兴。每次演出,我都精心准备、全情投入,目地就是为了让观众多听到好的、正能量的歌。”艺术团演员郭景荣说。
春节期间,合作市佐盖多玛乡新寺村村委会院内挤满了前来观戏的群众,为期三天的“南木特”传统藏戏表演活动在这里拉开了帷幕。演员精湛的表演、曲折的剧情、绚丽的服饰吸引了观众的眼球,掌声、喝彩声不断。
佐盖多玛乡新寺藏戏团成立于1975年,属于民间非专业文化组织,已经坚持了37个春秋。在每年的传统节日里,都为当地和周边农牧民群众演出。45名演职人员全部来自新寺行政村,每天演出3到4个小时。
佐盖多玛乡新寺村村委会主任说,新寺村村委会组织的藏戏表演活动,从1979年就开始了,演员全部来自当地的农牧民群众。以前,演出条件比较艰苦,但近年来市文广局对我们给予了很大帮助,我们也会不断传承、创新民俗文化,将“南木特”藏戏表演活动坚持下去。
羊永村、新寺村文化艺术团的成立和演出,是我州文化艺术团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扮靓农牧村新生活的一个小小缩影。据悉,今年我州将实施基层文化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加大对全州“三区”人才、50个旅游专业村文艺演出人员、各类基层文化骨干综合业务培训,培养一批“文化义工”和本土文艺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