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碧水映船城
——卓尼深入推进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纪实
图文/ 王芝莲

看着家门前清清的河水,鹅暖石铺装的巷道,绿树包裹的村庄、鲜花盛开的庭院,卓尼县木耳镇博峪村村民感慨万千:“现在生活水平高了,环境卫生搞好了,房前绿水环绕,屋后绿树茵茵,从来都没这么美过!”
六月,徜徉在卓尼城乡大地,规范有序的村镇,错落有致的绿地,山环水绕的村落,干净整洁的村道,让人无不感到: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让群众享受到了真真切切的实惠。
打造全域无垃圾旅游示范区,是卓尼县委、县政府对10万人民的庄严承诺,打造全域无垃圾旅游示范区。该县抓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机遇,树立“抓环境治理就是抓民生抓发展”的理念,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强力改善民生、狠抓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州委常委、州委秘书长、卓尼县委书记杨武在县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会议上强调:“要围绕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构建天蓝地绿、山青水秀的生态卓尼;要纵深推进环境革命,在‘全天候洁净美’的基础上,不断延伸环境综合整治触角,向农牧户‘四台一厕’延伸、向提振各族群众精气神延伸,确保现代文明新风尚成为绿色崛起的主旋律,努力打造美丽宜居、现代文明的旅游村镇。”

抓统筹治环境,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县长韩明生强调:打造整洁优美的环境是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中之重,要全域谋划,把县域当景区来打造,必须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红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走出一条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路子;坚持把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作为提升对外形象、打好脱贫攻坚战、构建幸福美丽新卓尼的战略举措,不断巩固和拓展整治成果,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建立全民参与、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形成各族人民的自觉行动。
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行动,贵在坚持、重在长效,不能只搞突击、一阵风,更不能“雷声大、雨点小”、“雨过地皮湿”。针对城乡环境卫生顽疾,实行环境区域卫生包干制、门前六包制和三无四到位责任制,将卫生责任区域分解到单位、商户和住户;坚持每周五环境卫生打扫日,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呈现常态化。
没有农牧民群众的全员参与,农牧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无疑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发动农牧民群众、寺院僧人、中小学生广泛参与到环境卫生整治中来,教育引导群众“讲卫生、除陋习,讲文明、树新风”,大力营造“爱护环境、人人尽责,建设家园、全民动手”的社会风尚。深入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机关把环境治理作为重点工作,学校纳入课堂教学,企业列为日常管理,社区作为重要任务,农牧村写进村规民约,县内主要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先进典型,曝光后进单位,基本做到了宣传无“盲区”、治理“全覆盖”。使“户户参与环境治理,人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意识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正蔚然成风。

彰特色塑风貌,城乡形象大幅提升。在抓好环境治理的同时,卓尼更加注重城市内涵的挖掘和城乡形象的提升,全力加快乡村民居风貌改造,大力促进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与农业产业、乡村旅游紧密结合。实施了城区美化、亮化、绿化、硬化、特色化工程,对沿街商铺、民宅实施风貌改造,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亮化楼宇、河道、桥梁,硬化广场、城区巷道,绿化城区,打造了县城洮河风情线和民族风情步行街。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城市整洁有序的保障。卓尼坚持把硬件建设作为基本要求,加快实施了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治理项目。在洮河建成两座大桥的基础上,今年又拆掉古雅洮河旧桥,一座古雅洮河新桥和两座步行桥同时开工建设,今年年底竣工通行。全面建成了城市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填埋场、城区排水管网、垃圾收集处理等多个基础设施项目,极大改善水质和环境质量。一座民族风情浓郁、公共服务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宜居、宜游、宜商的高原新城正在悄然崛起。

提素质建机制,城乡环境洁净美。城乡环境的根本改善,提升了群众的生活品质,更丰满了群众的精气神。抓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引导居民提高环境卫生意识,爱护和科学利用公共设施,形成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的乡村为了保持环境卫生,村民们自发组织,成立了义务清运队,一旦看到河道上有垃圾,清运队的成员们就主动清理,让河道始终保持干净;有的农牧村,党员干部中的模范带头人充当环境卫生整治的先锋,自觉当起环境卫生整治的组织员、宣传员。各农牧村制定了环境卫生整治村规民约,规范约束村民环境卫生行为,倡导垃圾分户处理、分户解决,实现了垃圾不出户、不出村;农牧村房前屋后和道路两侧“六堆”、生活垃圾随意倾倒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可视范围内再也看不到生产生活垃圾,农牧村卫生面貌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农牧民群众环卫意识大大提高,一条“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条块结合、齐抓共管,划片包干、责任到人”的农牧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路子越走越清晰。
健全完善的长效机制是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根本保障,立足实效,既打好“总体战”,又打好“攻坚战”,更打好“持久战”,促进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制度化、常态化。
健全长效推进机制。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要形成一整套长效管理机制。卓尼制定出台《卓尼县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暂行办法》、《卓尼县农牧村环境卫生管理指导意见》、《卓尼县旅游景区环境卫生管理暂行办法》、《卓尼县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督查考评办法(试行)》等四个制度办法。全县农牧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在贯彻落实《卓尼县农牧村环境卫生管理指导意见》的基础上,以“管住、管用、管好”为原则,层层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将农牧村环境卫生整治纳入“村规民约”,规范约束村民生产生活行为,建立长期常态整治环境卫生的良性运行机制,使保护乡村环境、倡导文明风尚、建设美丽家园成为广大农牧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管用的制度和运行机制形成了卓尼县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逐步形成了制度健全、职责明确、运转顺畅的工作机制,治理工作实现从抓点示范向纵深推进、从治标起步向标本兼治、从“突击型”向“常态化”转变。
如今,行走城乡,放眼望去,处处皆风景。人们的环境观念得到全面“洗礼”,广大农牧民群众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习惯得到一次“革命”,讲卫生、爱护环境的文明意识已经成为各族群众的自觉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