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尼,只有风儿、没有沙
文/柴玉龙
午后,夕阳斜下,水波粼粼,一首卓尼版的《成都》让我拖着慵懒的身体不由的绕着干净、整洁的滨河路走一走。路过整齐划一的民族特色建筑、走过干净平坦的滨河路、看过霓虹闪烁的灯带。环绕8公里的风情线绿化带,第一次深切感受到,“家乡净了,真美!”

全州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以来,卓尼县把这一行动作为工作的“重头戏”,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进行安排部署。形成了以“政府组织、部门协调、属地管理、全民参与、科学治理、社会监督”为原则,采取“统一部署、条块结合、精细分解、专项整治,常态监管、长效管理”的方式,对城乡、景区环境卫生整治范围进行了区域划分和责任分工,层层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并纳入党政干部年度考核,实现了全县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目标化、精细化、常态化管理。在整治工作实践探索建立了“党政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主管部门组织协调、单位行业各尽其责、群众广泛支持参与、督查部门查效问责”的多方联动机制,形成了一周一检查、一月一总结、一季一考评、半年一考核、全年一总评的工作运行机制。全县15个乡镇发动农牧民群众55余万人,投入环境卫生整治专项经费600万元,配备垃圾箱、垃圾清运车等环卫设施1307个,建设垃圾填埋点234个,清理公路沿线墙面广告16000多平方米,清运垃圾近30万多吨。围绕“整治城乡环境卫生,建设秀美幸福家园”的目标,以城区、农牧村、景区景点、公路沿线、河道水域为重点,拉开了城乡环境集中整治大会战的序幕。
自此,卓尼人民像打了“鸡血”一般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县委书记杨武身体力行,县长韩明生以身作则,带领全县干部职工、僧俗群众,为“抢占绿色崛起制高点,打造环境革命升级版”纵深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总体要求,积极响应,河、陆、空继续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全县各界群众齐上阵,撑起了一片天空蓝,流淌了一水洮河绿、保住了一县环境美。

近两年,随着卓尼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发展环境、城乡环境、家庭环境的全面改善和提升,以及香巴拉旅游节、自驾狂欢节等活动的举办,来卓旅游的游客骤然增多,一方面得益于自然景观的完美展现和人文底蕴的深厚涵养,另一方面就是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带给游客眼前一亮的震撼。“视线内见不到垃圾”的“面子工程”已经转变为覆盖全县城乡的“里子工程”,不乱丢垃圾、主动捡拾垃圾、清理垃圾已经深入城乡干部群众的思想深处。至此,卓尼也正在逐渐形成“个个为环境整治出力、人人为环境整治添彩”的工作格局,为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卓尼人建设生态文明的心,随脉而动。
不禁想起年初卓尼入围“2017百佳深呼吸小城”,只因这里有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尼巴百年藏寨、这里有比夏河拉卜楞寺早四百多年历史的禅定寺、这里有争创全国5A级旅游地的大峪沟,这里是杨土司为红军开仓放粮的红色之地、这里是肋巴佛带领群众抗暴的正义之地、这里是因约瑟夫·洛克而名扬天下的神秘之地?不,是因这里美景的洁净,给人享受、给人温暖。

“蔚蓝的天空不忍收住放飞的线。”放风筝的小姑娘说。
“妈妈妈妈,看我给你来个漂移。”在滨河路上玩遥控赛车的孩子追着妈妈喊。
“水不混,一条鱼都钓不到。”大爷垂头丧气的讲。
走一路,听一路,觉得,“旁敲侧听”的才是民心,“耳融目染”的才是民意。“打造全域无垃圾旅游示范区”正是卓尼县委、县政府了解民心、善解民意的庄严承诺。

卓尼,剧终了猪羊横穿马路的“乡村电影”;卓尼,告别了“白色浮空”、“黑色潜水”的老旧年代;卓尼,只有风儿、没有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