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糍粑”[cí bā]你可能听过,甚至吃过,是不是香糯酥软,甜而不腻,入口即化?但是“糌粑”是什么?可能是“糌粑”认识你,你不认识“糌粑”。
糌粑读作( zān bā),名字听起来新鲜,实际上就是用夏河特有的物产——青稞炒面,也是夏河藏族牧民的传统主食之一,这里的牧民一日三餐都有糌粑。如果你来这里,在藏族同胞家作客,主人一定会给你双手端来喷香的奶茶和糌粑。
糌粑是藏民一日三餐的主食,是用青稞炒熟后磨成的面。糌粑的制作方法是,将青稞(属大麦类,有白色、紫黑色二种)晒干炒熟、磨细、不过筛,这样制成的炒面便是可以食用的糌粑了。糌粑与我国北方的炒面有点相似,但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而西藏的糌粑却是先炒后磨,不除皮。
吃糌粑时,碗里放上一些酥油,冲入茶水,加点糌粑面,用手不断搅匀。拌时,先用中指将炒面向碗底轻捣,以免茶水溢出碗外;然后转动着碗,并用手指紧贴碗边把炒面压入茶水中;待炒面、茶水和酥油拌匀,能用手捏成团,就可以进食了。食时用手不断在碗里搅捏,揉合成团叫"粑",用手往嘴里送。
糌粑它不仅便于食用,营养丰富、热量高,而且适合充饥御寒,还便于携带和储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