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村党员管理作为基层党建的一项常态化工作,是夯实基层基础、筑牢组织体系的基础工程,是当前农牧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迭部县根据党员年龄、职业特长、身份及活动规律,将农牧村党员划分为6个类别实行差异化管理。
在职党员“清单式”管理。主动发挥村“两委”成员、村组干部中的党员或其他村级组织中担任职务的党员在岗履职、服务社区、志愿服务方面的示范作用,推行岗位“清单式”管理模式。
年初,要求每位在职党员结合岗位职责,确定为民办实事至少2件、开展至少4次志愿服务等年度工作目标,作出公开承诺。同时,深入开展“亮承诺、晒成绩、评实效”活动,并在年终晒出兑现情况。乡镇党委每年对在职党员开展1次以上的集中轮训,帮助提升履职能力。
无职党员“岗位式”管理。针对在家从事传统农业生产,未在村级组织中担任职务的党员和返乡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中的党员。结合年龄、文化、能力、特长、分布状况以及家庭情况,按照“按需设岗、量身定制”的原则,结合各项重难点工作,设置文明宣传、政策宣讲、纠纷调解、卫生保洁、科技示范、社会维稳、环境监督、民意收集、公共设施维护等10余个岗位,组织党员进行认领,让无职党员闲着有事干、发挥作用有平台。村党支部对党员认领岗位进行公示,接受党员群众监督。
流动党员“牵线式”管理。针对长期外出务工、经商或居住在外又没有转出组织关系的流动党员,着眼于“离乡不离党”,建立结对联系工作机制,每名流动党员至少安排一名支委结对联系,每季度至少联系1次,了解思想动态、传达有关精神等;利用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媒介,定期为流动党员推送各种学习音(视)频和文件资料;鼓励有条件的流动党员为村民提供生产、技术、资金、销售等方面的信息服务,把先进理念、经营方式带回来,带领本村群众创收致富。
能人党员“结对式”管理。针对具有致富带头作用的能人党员,着眼于发挥带创作用,组织每位能人党员至少结对帮扶1名贫困党员或贫困群众,帮助他们发展生产或开展帮扶慰问。加强实用技术的学习、培训和交流,带头示范种养殖,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典型示范作用,大力发展致富产业。建立乡镇党政班子成员联系能人党员制度,定期举办职业培训,围绕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技能培训等开展讲座,引导他们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助村集体公益事业建设、帮带群众致富。
老年党员“走访式”管理。在抓好“三会一课”的基础上,结合老年党员闲暇时间、兴趣爱好,采取经常性与分散性相结合方式,及时宣讲党的最新理论和方针政策,学习老年生活、保健知识等课程。同时,着眼于发挥老党员余热,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涉农政策宣传、文明新风传播、家庭邻里纠纷调解等工作,对村集体经济发展、村庄规划、公益事业、项目建设等重大事项建言献策。教育引导好子女和家人。每年组织开展“模范老党员”评选活动,对获评人员给予一定奖励。
弱困党员“关怀式”管理。针对因身体残疾、重大疾病等生活难以自理,或年龄较大行动不便的党员,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定期上门走访谈心交流,每年至少安排帮扶人员上门4次,开展送学上门、谈心谈话、志愿清扫等活动。教育引导弱困党员参加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确保思想认识“不掉队”。建立走访慰问制度,乡镇党委在七一、春节等重大节日开展集中走访慰问活动;遇弱困党员家庭有临时困难或亡故,安排专人走访慰问,让弱困党员时刻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
在合理分类的基础上,迭部县进一步细化完善了积分考核评价表,从“日常积分、正向加分、反向扣分、一票否决”4个方面进行考核,设定“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4个等次,着力破解管理方式单一、针对性不强、作用发挥弱等问题,全面提升了农牧村党员管理科学化、精准化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