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小东(整理)
在中国革命星火燎原的年代,一批甘肃籍青年官兵,参加了着名的宁都起义,加入红一方面军,为中央苏区的发展壮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名载《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的郭如岳就是其中一员。
生逢变世
(1901年8月)
郭如岳,1901年8月出生于今甘肃省365体育备用网站_365彩票下载1.0.0老版本_和365差不多的平台有哪些州临潭县洮滨镇朱旗村。他出生的年代,是近代中国社会即将发生巨变的前夜,是寻求民族振兴新道路的黎明之际,生于斯时的每一个中国热血青年,必然会经历不平凡的人生。
1914年,正值郭如岳风华正茂的青少年时期。这年5月,反抗袁世凯的白朗军队从河南西走陕甘打到了365体育备用网站_365彩票下载1.0.0老版本_和365差不多的平台有哪些,给纷乱的旧洮州再度掀起混乱的波澜,励志求学的郭如岳再次经历了躲避战乱的颠沛生活。
1919年,郭如岳小学毕业,一边在家乡教书,一边准备外出深造。1920年正月,郭如岳如愿走出山沟,考入省会兰州的甘肃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省城4年的求学生涯中,郭如岳求知求新,受到新学思想的全面洗礼。
1924年,省立师范毕业后,郭如岳回到家乡,受聘西道堂,在民族小学执教。执教桑梓期间,他经历了地方军阀的压迫和各种封建势力的争夺,切身感受了群众的疾苦和民族的危难。特别是耳闻目睹了参加过武昌起义的同村先辈朱克俭、李春魁两位先生的事迹,郭如岳不甘平庸一生,不满社会黑暗,开始寻求自新自强的人生理想。
投笔从戎
(1927年4月)
读书求生存,从军救国家。
1927年2月,冯玉祥把苏共和中共帮助下建立的国民军军事政治学校从包头迁到西安。
1927年4月,看到西安军事政治学校招生布告,郭如岳决计投笔从戎,赶到兰州,和甘青300多名学子一道投考西安军事政治学校,被编入步兵第6队学习,开始接受军事政治专业训练和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思想教育。
1927年5月,冯玉祥接受蒋介石授予的第2集团军番号,率部出潼关,攻取河南。国民军军事政治学校随即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军事政治学校。为配合东征,时任第二集团军总政治部副部长、中共党员刘伯坚同志组织军校500多名学员,组成前敌政治工作团,由中共党员宣侠父任团长(1926年春来365体育备用网站_365彩票下载1.0.0老版本_和365差不多的平台有哪些玛曲俄拉草地,发动藏族群众与地方军阀斗争),随部队开赴豫西前线。郭如岳作为“西北军”的青年军政人才,被编入石友三的第5路军第6师政治处当宣传员,随部东进郑州。
特种部队
(1928年4月)
1927年7月,冯玉祥在洛阳宣布实行“清党”,把在西北军中任职的刘伯坚等200多名共产党员礼送出境。一起随军东征的政治宣传员全部下连当兵,郭如岳也在其列。
随后,把从西安随迁的军事政治学校改名为军官学校,移驻开封,并召集入伍学员重新回校编队整训。同时,成立交工学校,郭如岳被编入工兵队,开始学习炸药、地雷、爆破等军事技术,后又被选入电气训练班,学习发电机、有线电、无线电通信技术和收发报训练等新兴特种军事技能。
1928年,“西北军”的军官学校、交工学校撤回潼关。郭如岳被分配到驻西安的陈毓耀第14军特种兵旅任工兵助教。
在特种兵旅任教期间,郭如岳结识了后来带领他走上革命道路的赵博生和李青云,成为经历生死考验、患难与共的战友。
赵博生是原冯玉祥部23军的参谋长,后调任第14军参谋长兼特种兵旅旅长(曾任直系军队的无线电中队长),负责筹建特种兵旅。14军军长陈毓耀为了在军中培养下级军官,决定成立教导大队,附设在特种兵旅。郭如岳就在特种兵旅教导大队担任下级军官。
1930年5月,蒋冯阎中原大战爆发。同年10月,冯玉祥战败。郭如岳所在的第14军驻扎西安并未参战。11月,投归蒋系的杨虎城率部直插西安,要第14军接受改编,军长陈毓耀决定投降。
三民救国军
(1930年5月)
14军参谋长、特种兵旅旅长赵博生不愿接受改编,把郭如岳、李青云、孙毅(1955年授人民解放军中将衔)等找来另谋出路。决定成立三民主义救国军,争取汉中的张维玺部,积聚力量,开创革命局面,实现救国救民的社会理想。
他们的主张得到教导大队多数官兵响应,赵博生自任军长,救国军500多人分设为三个支队,李青云任第1支队队长,郭如岳任第2支队队长,在杨虎城部到达西安的前夜,他们以演习为名兵发汉中。
救国军抵达户县,翻越秦岭时,在东江口遭遇土匪和地方武装袭扰,前进受阻,滞留半月。衣食无着、内外交困之时,陈毓耀以渭北招抚司令名义派教导队副官詹世泽持函前来,以保证部队不散编为由,慰劝他们返回西安。
进兵汉中失败,迫于无奈,赵博生、郭如岳、李青云返回西安,三人约定等待时机相机再起,所部官兵被编入杨虎城部马青苑的58师。郭如岳和李青云一起,暂栖该师陈养虚的173旅旅部任参谋。
赵博生独自离开西安,另谋出路。后应孙连仲之邀,前往国民革命军第26路军任总指挥部参谋长。不久,李青云、郭如岳也以请事假为名,离开了西安,追随赵博生。经赵博生介绍,他们来到了驻山东济宁的26路军军部,安排在第25师73旅旅部任职。
秘密入党
(1931年7月)
73旅旅长是董振堂,与赵博生既是同乡,又是同学,在西北军中,素以正直军人着称。因赵博生的引荐,李青云、郭如岳到职后很快受到董振堂的赏识和重用,当即委任李青云为少校参谋,郭如岳为上尉参谋。
1931年2月,孙连仲的26路军被蒋介石调入江西,参加对红一方面军的第三次“围剿”。宁都期间,郭如岳的弟弟郭长佑病逝军中,郭如岳也一病不起。旅长董振堂知道后,专门派人给他打饭,送去30块银元聊以安慰,并在生活上特别照顾,经济上倾力接济。尽管如此,郭如岳的情绪却异常苦恼,看到宁都翠微山附近山坡上,每天都有几十个“士兵”被抬去掩埋,一排连一排、一座连一座的新坟堆,让郭如岳触目惊心,深感悲凉。这时,郭如岳在李青云的引导下,先后阅读了布哈林的《政治经济学和唯物史观》、普列汉诺夫的《辩证唯物论》、《从猿到人》等书籍,逐渐明晰了前行的思想理论指导,坚定了走新的革命道路的信念。
1931年7月,73旅学兵连连长李青云在26路军中,中共特别支部书记刘振亚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李青云入党后,积极慎重地为党工作,先后发展郭如岳、王际坦(王幼平,曾任外交部副部长)入党。
1931年9月,第三次“围剿”被红军彻底粉碎。蒋介石不得巳,命令各路军后撤,唯独不许26路军离开宁都,企图一箭双雕,让红军消耗掉这支杂牌部队。26路军身陷宁都,处于战略突出部,处境十分危机。加之官兵大都是北方人,水土不服,生活贫苦,伤病死亡达6000多人,官兵提出北上抗日收复东北的要求被蒋介石否决,一时间思想波动、军心不稳。见此情景,军长孙连仲撂下部队,借口牙痛去上海治牙,日常军务交由赵博生主持。
随后,79旅旅长池峰城、80旅旅长王思布、81旅旅长施积枢借口招兵先后离开宁都前线,26路军此时的官兵情绪愈加不安,但是,却给26路军地下党开展兵运工作提供了绝好的条件。11月,26路军中的地下党员已经发展到20多人,包括总指挥部参谋长赵博生。在中共特支之下,建立了一个士兵党员支部和一个官长党员支部,党员分布在机要部门和基层单位,团结了一批思想进步者和同情分子,基本上控制了全军。
起义准备
(1931年12月)
正当26路军起义条件日趋成熟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1931年11月底,上海中央局军运科朱瑞派王超到26路军指导军运工作,在返回上海党中央途经南昌时,因党的接头关系被破坏,王超被捕,26路军党组织的领导人名单和政治决议案、组织决议案落到了敌人手里。
1931年12月5日,蒋介石南昌行营发来急电:“令26路军总指挥部严缉刘振亚、袁汉澄(袁血卒)、王铭伍3名共产党员,星夜送南昌行营惩处。”
赵博生接到手令后,一面复电“遵令照办”,稳住蒋介石。一面派人联络红军,准备马上起义。
赵博生和中共特支研究决定,决心将此事转化成为全军举行起义的导火线,并立即分头进行起义的准备。李青云与刘振亚、王铭伍负责下级军官、士兵及党员中的鼓动与组织工作。袁血卒、郭如岳去瑞金向红军总司令部汇报请示。赵博生负责妥善应付南昌行营的压力和做联合董振堂,争取74旅旅长季振同等人的工作。
进入苏区
(1931年12月)
1931年12月7日,26路军中共特支代表袁血卒潜入瑞金叶坪红军总司令部,见到了朱德总司令。12月8日,朱总司令主持召开军委会,听取了26路军特别支部在宁都准备暴动的情况。会后,王稼祥、刘伯坚、左权带领袁血卒,见到了毛泽东主席。随后,由朱总司令、叶剑英参谋长作了起义的具体部署和问题答复,要求推举出起义领导人,并确定12月13日起义。
12月8日,董振堂派出的代表郭如岳也赶到苏区彭湃县固村,将缝在夹衣中,写在红绸上的起义书信取出,交给彭湃县委书记霍步青,并通过霍书记的安排见到了刘伯坚同志,刘伯坚给与了同样的答复。9日,中革军委派王稼祥、刘伯坚、左权到彭湃县固村联络指挥起义。郭如岳和袁血卒分别赶回宁都。
即将要暴动了,意外波折也来了。回到宁都报告情况后,74旅旅长季振同提出要把预定起义的日期迟延一天,主要理由有两条。一是棉衣与饷款已运到广昌,要等它到来。二是嫌起义后,编为红16军的番号名义太小。
于是,74旅旅长季振同又派鲁寿椿为代表,当夜随袁血卒赶到彭湃县,找到负责联络与指挥第26路军暴动的王稼祥、刘伯坚、左权同志再次汇报。
中革军委最终同意把暴动的时间推迟一天,还将原定暴动后部队改称红16军改成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笫5军团,下辖3个军。由毛泽东、朱德同志共同签署了委任状,委任季振同任红5军团总指挥,董振堂任红5军团副总指挥兼第13军军长,赵博生任红5军团参谋长兼第14军军长,黄中岳任第15军军长。得到指示后,两人立即赶回宁都。
控制电台
(1931年12月)
1931年12月13日晚,袁血卒组织和召集赵博生、董振堂、李青云在73旅旅部举行暴动行动会议。会上,传达了中革军委的指示,研究了团以上军官的动态,通过了14日黄昏举行全军暴动的具体部署。命令李青云负责警戒东大街一带,郭如岳负责控制总指挥部电台。
12月14日黄昏,郭如岳按行动会议部署,带领学兵连2个班,分散在26路军总指挥部无线电管理处周围进行监视和布控,傍晚带着3名战士逐渐靠近无线电管理处驻地机要重地电台室。
晚8时许,起义的枪声划破了沉寂的夜空,整个行动按计划顺利进行。郭如岳只身提枪进入电台室,控制了4部电台和值班人员。电讯人员是部队宝贵的技术人才,郭如岳小心注意不让他们借机逃跑或反抗受伤,通过反复说教,一起聊天做思想政治工作,安抚他们的紧张情绪,劝说主动跟从部队起义。破晓时分,郭如岳带领无线电管理处的人员,收拾好电台,一个不落全部去起义部队集合,机警慎重地完成了特支交给的重要任务。
天大亮后,起义部队在赵博生与董振堂等带领下开向苏区。郭如岳作为73旅的开路向导,走在起义队伍的最前头。下午,起义部队到达宁都城东南60里的固厚圩,受到中革军委的热烈欢迎。
参加宁都起义的26路军1.7万正规军,携带2万余件武器加入红军,使中央红军数量由3万增到5万多人,为中央红军增添了一支劲旅。特别是随起义部队参加红军的有1个无线电管理处、8部电台和40多名无线电通信人员,红军利用这些电台和无线电通信人员,使无线电通讯实现了飞跃发展。总部与各军团,中央苏区与闽浙赣、湘赣、湘鄂赣苏区、上海党中央相继实现电台联系,红军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建立起了自己的无线电通信网络。
起义改编
(1931年12月)
1931年12月16日早晨,刘伯坚代表中革军委,向起义官兵宣读了起义部队改编的命令。起义部队被中革军委授予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下辖红13、红14、红15三个军。接着,部队开向石城、瑞金境内进行整编。
为加快起义部队官兵的改造,中革军委总政治部从红军各部调集优秀政工干部,分配到红五军团工作,担负革命军队的政治工作。肖劲光被任命为红五军团政委,何长工任13军政委,黄火青任14军政委,左权任15军政委。
整编时,郭如岳所在的25师73旅被改编为红13军37师。13军军长由董振堂兼任、政委由何长工担任,37师政委由李涛担任,郭如岳任团长。和郭如岳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李青云被编入红15军43师129团任团长。
宁都起义使一大批甘青子弟加入了红军,走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道路。和郭如岳一同参加宁都起义的甘肃老乡还有很多,一同战斗,有所关联的老战友有刘培基、李彩云、徐国珍等。
红军师长
(1932年1月)
1932年1月,郭如岳被中革军委任命为红13军37师师长,欧阳健任37师政委,邝朱权任37师政治部主任。
1932年1月10日,中革军委发布了《关于攻取赣州的军事训令》。彭德怀率领红3军团攻取赣州,陈毅带领江西军区部队阻敌增援,郭如岳所在的红五军团第13军担任总预备队。
1932年3月7日上午,为解红三军团之危,中革军委主席朱德亲率警卫营及总预备队红五军团第13军赶来增援。
3月7日下午,红军13军在赣州城外天竺山、白云山一线同敌人展开肉搏战。13军指战员们脱去上衣、手持大刀、跃入敌阵,朝诱至前沿的敌人猛砍猛杀,掩护攻城红军撤出战斗。郭如岳师长在战斗中负伤,欧阳健政委头部中弹,壮烈牺牲,时年仅30岁。历时33天的攻赣战役结束。
赣州撤围后,1932年3月12日,中革军委发出《关于重编一、三、五军团问题的训令》,红1军团第3军与第13军编为五军团。第14军改属中革军委直接指挥。第15军与第4军编为红一军团。
军史记载:1932年3月至6月,原红五军团第14军40师师长边张武接替郭如岳任第13军37师师长,李涛任37师政委,邝朱权任37师政治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