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砚,即洮河绿石砚,是中国名砚之一。洮砚之乡——卓尼县历史悠久,地域辽阔,灿烂的古文化源远流长,洮砚乡产出的洮砚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齐名,并称为中国三大名砚。古人称其为:“洮州石贵如赵壁,端州歙州无此色。”洮砚的开采以及雕刻始于唐代,盛于宋代,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悠久历史。
历代文学家、书画家对洮砚赋铭咏诗,赞叹不已。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论砚》中道:“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端、歙、临洮”。北宋《洞天清禄集》载:“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緑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宋代文豪苏轼赞道:“洗之砺发金铁,琢而泓,坚密泽。”黄庭坚作诗咏道:“久闻岷石鸭头绿,可磨桂溪龙文刀。莫嫌文吏不知武,要试饱霜秋兔毫。”鸭头绿从此成为洮砚的代名词。当代书法大师赵朴初对洮砚珍爱异常题诗赞云:“风漪分得洮州绿,坚似青铜润如玉;故人万里意殷勤,胜我荒斋十年蓄。”
关于洮砚有一段美丽的传说,曾经生活在洮河流域的人们,多以农牧为生,在那个年代,每个文人墨客都梦想能拥有上好的笔墨纸砚。一日,一位书生在洮河边上散步,无意间发现河边的一块石头,如玉一般墨绿,在洮河的波光中矗立,石头上的水纹着实让书生心动不已。借着细腻的石质,酷爱写文作画的书生将石头用在了研墨上来。石壁润滑,研出来的墨汁竟然豪无杂质,这让书生高兴了很久。后来,书生远游,将那方陪他舞文弄墨的青石带出了家乡。在京城,书生巧遇了文豪苏东坡。同为好文之人,难免少不了一番挥毫,就这样,甘肃洮砚进入了名家的眼界。渐渐地,洮砚以色绿如诗、质润如玉、石纹如丝、淬笔如锥而名扬天下。
洮河绿石产于甘肃省南部洮河中游卓尼县、临潭县、岷县交界的喇嘛崖一带峡谷中。洮河矿带三面环水,砚石长年受湿润之气滋养,石质坚润细密,淡绿色中含有墨绿色条纹,形成变化万端的流水、云霞、清漪、雾霭等天然纹理。以之制作成砚,由于石质湿润,可以呵之成珠,下墨既快又细,发墨生光,贮墨砚中,经月不涸不腐。
岷县砚石矿区分布在清水乡板达沟、禾驮乡哈地哈、义仁沟、西西沟、西江镇铁池一带。砚石靠人工开采,异常艰难,采用洞窟采掘和露天采掘,虽有上千年的历史,但仍保持原始的凿剥之法,当地称为堑石头。采石者在悬崖峭壁上凿坑洞,搭栈道,采砚材,稍有不慎,就会从陡峭悬崖上滚落,葬身于洮水之中。
洮砚造型主要分规矩形砚和自然形砚两种,砚体由墨池、水池和砚盖三部分构成;按款式分,则有单片砚和双片砚两种。砚面往往以图案和文字装饰,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图案是龙凤和原始宗教器物。洮砚采用手工制作,生产流程大致包括选料、制坯、透空、精雕、上光等十几道工序。洮砚大小也各不相同,有的重达数百公斤,小的仅有几百克。制作一方普通的洮砚一般需要两三天时间,制作一方大型洮砚往往需要花费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时间。
洮砚雕刻以透雕和浮雕为主,辅以线雕、圆雕等多种手法,图案造型古雅,美观大方。透雕是洮砚雕刻艺术中最具特色的一种技艺,也是与其它砚种在雕刻方面最显着的区别。即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其背景部分,有单面透雕和双面透雕。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突起形象的一种技艺,分为高浮雕和浅浮雕。刻字即题词和落款。雕刻要经过锯、钻、凿、铲、锉、磨等综合工艺才能完成。在刀法的应用上分为执刀法和运刀法。执刀法即执刀的姿势和方法。运刀法即冲、切、割、铲、旋等。雕刻的主要工具有刀、锯、锤、铲、錾、铁笔、水沙等。
洮砚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艺术成果,是勤奋与智慧的结晶。它以优良的品质,精美的工艺,高超的艺术表达力、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资源的宝贵和稀缺,将传统文化、社会演变、历史进程融为一体,成为文人墨客书写情感的工具。目前,随着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内外交流的扩大,洮砚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喜爱,洮砚制作者们以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洮砚艺术事业为宗旨,坚持精品化、系列化的发展方向,使洮砚的制作工艺和质量得到空前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