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佩刀文化
藏族是一个勇猛彪悍的民族,佩刀是千百年来保持的风俗,藏族长刀不仅是战争中的重要兵器,也是个人身份和阶层的代表。藏刀在藏语中被称为 “直(止)”。藏刀在西藏已有千年历史,早在一千六七百年前,吐蕃部落就掌握了铜、铁、银的冶炼技术并开始锻打腰刀。
成书于明代永乐时期的藏族《汉藏史籍》上篇中“土蕃王之王统”、“刀剑在吐蕃传布的情况”两节中对不同品种的藏族冷兵器上的纹路和特性就有详细的描述:“刀剑的种类分尚玛(汉人的刀剑,大多柄粗尖窄)、索波(索波地区的刀剑,柄和尖一样宽,寓意像松树的叶子)、呼拍(蒙古人的刀剑,刀剑有闪射的青光,寓意像被大鹏追逐的青蛇)、古司(古司九兄弟的刀剑,闪射白光,寓意像浸湿的白杨树枝)、甲热(甲域洛扎地区的刀剑,雄劲锋利,寓意像老虎在草原奔跑)五大类。”
《汉藏史籍》成书在明朝早期,说明在宋元时期藏族的刀剑锻造已经具有完整的体系和流派,并且有详细的资料记载,这是中国古代冷兵器历史上不多见的,笔者常年在藏区收集收藏藏族冷兵器,收藏的藏族冷兵器经过对纹饰、锻造、装具等不同的特点的分析,和史籍上记载的内容相会对比,发现藏族的冷兵器基本都能在史籍中找到描述的实物。
藏族的标准的长刀一般是如意云头刀首,刀身长直,刀刃单面开锋,刀尖呈圆弧型, 带有一个明显的切刃(刀尖部刃线开的比较的宽 ),刀背上起脊线,贯穿整个刀身,刀身无血槽,刀刃锻造都采取复合锻造方式,把钢和铁锻造在一起,使刀刃锋利坚硬,刀身坚韧富有弹性,有些刀刃的锻造过程中加入白银、响铜等多种金属,复合锻造的刀在阳光下刀身会呈现出银色流水一样的波浪纹路,刀刃经过动物尿液和脂肪淬火后坚硬无比,异常锋利。西藏、康巴地区藏刀外装的刀鞘多用一个“ U ”型的铁鞘包裹衬木,铁鞘边装饰华丽,多有镂空雕刻和鋄金银工艺,鞘头有一个大的银球,平时插在腰间,非常具有特色。而安多地区则多用皮革裹木鞘,用银或者铜装饰鞘尾,山南地区则用整张猴子皮或熊皮包裹,各个区域有明显不同的装饰风格。
从藏族长刀来看,其造型大多脱胎于汉刀和唐刀,藏刀继承并保留了唐刀的直刃、单锋、斜直刀尖(传世品中因为使用因素刀尖斜直部分多渐圆),刀背起脊线、复合锻造等诸多特点,这些特点在日本刀上也有体现, 可见唐刀是藏刀和日本刀共同的鼻祖,藏刀的如意云头手柄明显是吸收了宋代剑柄的特征,结合唐式样的刀刃,逐渐形成了藏刀形制的主流。
土司佩刀
在现存的明清古藏刀中,有一种土司(明代广泛推行土司制度。先后在四川的甘孜州东部设置有朵甘思都指挥使司,统辖今天康定、泸定、雅江、乾宁等地。在阿坝州设有茂州卫、松州卫、潘州卫等卫和威州千户所、叠溪千户所及小河千户所。这些所、卫也按土司制方式进行统领。后来在松潘等处设安抚司,增设杂谷安抚司、瓦寺宣慰使司。现瓦寺宣慰使司就是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玉龙乡涂禹山村内瓦寺宣慰司官寨)佩带的长刀,在形制上和工艺上和标准的长刀有很大的不同。这类佩刀不仅制作极其精良,既是藏族土司的佩刀,也是进献中原皇帝的礼物,在乾隆时期,就有瓦寺宣慰司土司(明宣德元年(1426年)西藏部落首领琼布桑朗纳斯坝,进京贡物献经,得到皇上召见,赏赐颇裕。后奉旨“驰驿回藏,永绥南荒”。
明英宗正统六年(1441年),因岷江上游的茂县、威州、汶川等地羌族叛乱,朝廷“屡征不服”。明廷则采取远调藏军来镇压,推行“以番治番,以夷治夷”政策,征调琼布桑朗纳斯坝统兵出藏清剿。琼布因病老,故请求以其弟雍中罗洛思带兵前征。雍中罗洛思率头领四十三位,士兵三千一百五十人,经长途急行军月余,抵达今汶川等地,分道进剿。事平,“省宪奏功,奉诏留驻汶川县之涂禹山,控一制西沟北路羌夷,以板桥、碉头、克约、六汤、大坪、小坪等处山林,令其耕种住牧,其余不足安插之士兵,可在涂禹山下,白土坝、河坪、高柬、低纳等寨地方汶民无力开耕者、俱饬部番进行垦荒报粮”。明授给其“瓦寺宣慰使司”职,颁发给银印一枚(重48两)和敕书诰命各一,自此始“世袭其职”。雍中罗洛思则成为第一代瓦寺土司(英国人威尔逊于1908年5月30日拍摄下土司官寨黑白照片)进贡这样的佩刀,中国古代兵器研究专家周纬的着作中纪录了这样的佩刀的图片。2008年由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清宫武备》详细刊载此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