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9年进入倒计时。今天我们刊发365体育备用网站_365彩票下载1.0.0老版本_和365差不多的平台有哪些作家采访团赴舟曲采访的第六篇作品,纪念牺牲在扶贫一线的张小娟同志。
龙江百灵---张小娟
敏奇才
1
一个在白龙江畔孕育长大的年轻生命瞬间殒落了,一个百灵般诵唱的凄美故事戛然而止。
这个生动凄美的故事让多少人心房颤抖着,泪水打湿了奋笔疾书的厚厚纸页。
书写着中华大地上脱贫攻坚故事的那个叫张小娟的干部怎叫人不难辛和疼肠呢。
几年前,我也曾是扶贫队伍中的一员。每天早出晚归,进村入户、走访贫困群众,拉家常问寒暖。每当看到贫困群众家徒四壁的家境和拮据的生活时,时常会是泪水止住地往下流。也常常愤慨自己的能力太弱小,没有能够帮助这些群众从贫穷中站起来,从困境中走出来,在阳世间有尊严地活下去。
今天当我满怀着难过和疼肠,强忍着一腔在眼窝里打转的泪水,紧握着一支颤抖的笔奔赴到舟曲,对张小娟的事迹进行深度挖掘和采访,重温她走过的万水千山时,思谋着她的音容笑貌,心里哗地涌上了一股股的暖流和激动,也生出了满腔的悲壮和勇气。曲瓦、坪定、头沟坝、宵藏、从岭、城马、博峪、代古寺……等等,这些长长的地名留下了她矫健忙碌的身影和远播四方的声名,让我念叨不已,思忆不绝。
我该如何下笔呢?
那晚我住在了龙舟大酒店,辗转反侧,彻夜无眠。
傍亮时分,我穿衣出门,一个人狐独地走在文化大街上。
看到横亘着挡住白龙江让它拐了一个大弯的东山。此时如同一幅重彩涂抹立体感很强的油画,其雄伟的山峰清晰可辨,峭立似削,黎明前的曙光一丝丝地爬上山顶,离旭日的东升和畅怀大笑还有一段距离。缠绕着薄雾的南山顶上,几多星星闪耀着亮晶晶的眼睛,凝视着这个叫泉城的舟曲县城。两块扇面之间流淌的白龙江翻滚着散碎的浪花,由西向东穿城而过,暗衬着一抹昏黄的灯影和星光。
我想象着,在那去往远在50公里之外,盘旋曲折而又崎岖难走的曲瓦乡宵藏村的山道上,一辆攀着驱向山顶的小车,灯光像把长长的扫帚,绕来绕去地扫着黎明前的暗夜,照亮着前行的路途。
这个像百灵鸟一样只闻其声,不见其踪,早早起程远行的人是谁呢?
谁能告诉我?
2
我继续思考着,想象着,眼前哗地呈现出张小娟在县城的家。思绪里整幢楼就她家里透亮着晶莹的灯光,远远地衬出一片温情。
这灯光难道是在等待一个夜归的人吗;难道是给夜归之人一个温馨的照明吗。我不知道,只有她还有他知道。
那个时候,也许路灯已经熄灭,只有她家的卧室、洗手间、客厅的大灯亮着,照亮着她夜夜晚归的路途和疲惫的身影。
听邻人们说,每天的夜晚,已经很晚了,她家的窗后始终站立着一个人影。那会是谁呢?他的身影长长的,也许是背影,也许是灯影,总是长长的,挡住了窗前的光。
还听邻人们说,她家的客厅里各样家具摆放有致,迎门那里的隔断跟前整齐地摆放着几双大大小小的皮鞋和运动鞋,其中一双女式白色运动鞋的鞋面上沾着一层厚厚的土灰色尘埃。这双鞋怎么那么熟悉呢,噢!对了,这是一双踏遍舟曲万水千山的鞋,这是一双丈量过舟曲那山高水长的鞋,这也是一双走过扶贫济困和孝敬过老人之路的鞋。扶贫之路上的路据就是这双鞋一步一步地计算出来的。
大卧室里有一张宽大的写字台,占去了卧室的一部分,写字台的左上角放着一台小巧玲珑的台灯,两边堆放着脱贫攻坚的各种文件、图册、资料和书籍。
这就是扶贫干部之家——张小娟的家。
每当黎明来临的时候,东山的山头上有了些微的晨光,这个家的女主人总是悄然的毅然决然地出门走了,把清冷、困顿和寂寞留给了这个家,留给了丈夫和孩子。
汽车在艰难地爬坡、转弯、前行。这个时候,公路上还没有远行的车辆,只有她坐的汽车孤寂地行进,车灯扫来打去,和遥远的星光遥相辉映。
这时候,她七岁的女儿豌豆在睡眼朦胧中自个儿起床、穿衣、洗脸、吃早点、背着书包孤独地去上学。她没有人接,没有人送。他的爸爸和妈妈太忙了,忙得照顾不上了。小小年纪的她似乎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和孤寂。
那次,丈夫刘忠明看着她的脸色说,你买支口红吧,每天出门前把你的口唇涂一下,你看干得都起死皮了。她笑着说,听老刘的话,买一支。她央人果真买了支口红。那天晚上,丈夫把口红掏出来放在洗手间。第二天,口红依然放在那里,她却忘了涂。后来丈夫想她的时候,就站在洗手间,捏着口红,举在眼前,盯着看上一会,目光忧忧的,泪光闪闪,陷入了深深地遥思当中。
写字台正中摆放着的那帧微笑着的半身生活照永远是那么清晰,活泼,青春和充满阳光。
可是,有谁知道这个微笑里面的难肠和泪水,付出和牺牲呢?
有谁知道一个稚嫩而带着哭声的声音时常在问:爸爸!妈妈又走了?不送我上学了?爸爸!妈妈呢?
看着这个笑容,无数的眼睛里会噙满难辛和疼肠的泪水;看着这帧微笑的照片,我们会溅落无数细碎的泪光。
3
这个星期日的清晨,我来到了宵藏村。
清澈而急湍的宵藏河由南向北,阶梯式丁丁咚咚地一路欢歌流了下来,汇入了白龙江。
宵藏村子上空,几缕粗浓的柴火烟袅袅地盘绕着在蓝旺旺的虚空里升腾、摇摆,穿透了清晨的寒冷和雾气。
村口,伴着几声狗叫和鸡鸣声,大门咯吱的开合声。
早起牧牛的人家次递打开了一扇扇紧闭着的大门。
牛儿抖着身子一只只地走出了各自的大门,向着水草丰茂的山场走去。女人们轻盈地走出了大门,满脸的喜悦,像冬日早上微红发亮的一轮太阳,又像是夏日里绽放的石榴花。太阳从山那边也升出了光秃秃红彤彤的脑袋壳,炎炎地照着。村口几个儿童唱着稚嫩的儿歌,歌声随风飘荡开来:
噔儿噔儿弹棉花,
我给张家引娃娃,
娃娃引来大了,
张家把我不要了,
把我的心肺气炸了!
这就是张小娟曾经驻过村的地方,也是她对这里的人民群众产生过深厚感情和一生也忘不了的地方。
清晨,宵藏村的山脚下,公路弯弯曲曲地一路盘到了山顶,像条撒开的绳子铺在陡峭的山腰间。山顶上一块块平整的育苗基地里的云杉树苗依然绿油油的,展示着顽强的生命力。山泉水和雨水的滋养让这片土地上的云杉树苗一批又一批地播种、成长、起苗、运走,然后绿化了一处处的大地和山林。
一只花丽的公野鸡拉着长长的尾巴飞过头顶,落在苗圃里,寻觅僵死的虫子和枯萎的草籽。
高耸的山顶连接着蔚蓝的天空。
村子里鸡鸣狗叫,一只觅食的公鸡引着一群母鸡嘎嘎的叫着寻寻觅觅。
这是宵藏村群众一天生活的开始。这也是张小娟曾经一天工作的开始和深入。
在曲瓦乡工作的那几年,她曾把这里当成了她的家,把这里的群众当成了她的亲人。
这里的每寸土地上都留着她的汗水和心血。
这里的每家的门槛上都留着她鞋底的尘埃。
4
一个腼腆的年轻人,张小娟曾经的同事,现在这个乡政府的武装部长,深情地说张小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他说那年开春乡上组织干部进山禁毒,张小娟是第一个报名的女同志,乡上领导怕她一个女同志行动不便,不让她去。但她死缠硬磨地要跟随大家去禁毒。
那次行动,从半夜三点开始出发。每个人按量发了4个大饼,2瓶矿泉水,4根火腿肠,2袋方便面,2包榨菜。还有一根拄的木棍子,这是要进山的行头。然而她的包里还悄悄地装着急救包和针线包,这是她作为一个女人的细心之处。这个针线包曾缝补过同事们的破损的衣物;这个急救包也曾给同事们包扎过伤口。
那天,起初大家是坐着三轮车出发的,但走完大路是要徙步进山的。大家像出征的战士,穿着迷彩服,带上自己的东西,雄赳赳气昂昂地分组进了山。
禁毒地点是宵藏村的头沟坝深处的密林。那里沟深林密,地形复杂,一头钻进去没有向导的话,有时候转上几天也转不出来。
进山的人在山梁上不时地大呼着,互相引导着,传着声音,齐头并进。
进到山里,从远处的山下看这些山林,高大,陡峭,直入云宵。
到了半山腰,就望不到山峰了,觉得这些山的山峰都插入到了云眼里,高不可攀,只有搭云梯才可以爬上去。
林间阴森森的,高大的云杉树间夹生着桦树、高山柳、金露梅等树种,各种藤条和矮种灌木胡乱地长着,挡住了人前行的路。
各种野兽和野鸟一唱一和,令人毛骨悚然。
张小娟一行,一人拄着一根棍子,拨草惊蛇,寻着人迹罕至的兽道,寻觅着那些毒品幼苗的踪迹。
走了不知多长时间,天色逐渐暗了下来,要下雨了,铅云厚重地压了下来。林间的雨说来就来,几声沉闷的雷声响过之后,雨点唰地就砸了下来,让人防不胜防。
起初大家还避在松树下面,但倾倒如注的雨水一会就淋湿了大家的衣服。
这样避着也不是个事。
毒苗还得寻,路还得走。
张小娟鼓励其他人走进了雨林里,朝着野生踏出的路向远方走去、寻觅。
男同志们扯开嗓子吼着,没有任何的回音,其他组的人也许走岔了。
雨刚下罢,天空就哗地亮开了,但林间的道路依然难走,露水打得人寸步难行。
转过了几座山梁,寻遍了林间洼地,终究没有发现毒苗。这是令人欣慰的一件事。无毒总比有毒强。
天色已斜,他们用棍挑开各种藤条和灌木丛往回走。
走到一处山梁上时,一行人腿肚子直打颤,饿得实在是走不动路了。
身上的衣裤都湿透了,紧紧地贴在身上。
张小娟招呼大家休息。
大家开始烧火吃东西。
几个人从大雨未淋湿的松树下扒来了些枯枝烂叶,生起了熊熊大火。从包里掏出了吃的东西。其它东西都有包装,没有淋湿。而饼子却被雨水泡得软塌塌地放不到嘴里。看着让人没有了食欲。张小娟看着手里的饼子,望了一眼林梢,说我有办法了。她起身找了根细小的竹棍,把饼子穿在上面,然后放在无烟的红火上薰烤,等饼子烤黄之后拔下竹棍,用小刀把饼子从中间剥开,在里面夹上火腿肠和榨菜,再合紧,重新穿上竹棍,再次放到火上薰烤。等烤得饼子里面窜出了肉和榨菜的香味时,一道美味做成了。
其他人试着吃了一点,都觉好吃。赶紧拿出剩下的泡得快烂的饼子,照张小娟的样子放火上薰烤。
几个人吃饱了肚子,烘烤干了衣服,收拾好东西继续往回走。其实,这时候,三个人的衣服都已经破破烂烂的了。走在大山里面,看着快走到一个地方了,但真正走起来,还得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他们走出了一片云杉林,又进入了一片灌木丛。东奔西跑的,筋疲力竭,眼看着天色逐渐暗了下来,再走不出去,就会迷路在这山林里的。
穿山越岭的过程中,张小娟她们的头发全让灌木的枯枝刮扯得像一团蓬草。身上的衣裤早被各种刺芽撕裂成了大大小小的布条子,残不忍睹。但张小娟倔犟坚强的身影在山林里穿梭着。天色在林间一丝丝地暗了下来,她的心里产生了那么一点儿恐惧。她想该唱首歌儿来提提神,打打气。那时候,她把一首《花开舟曲》在林间唱得激越悠扬:
鲜花缤纷了心灵,
达玛姑娘放声歌唱,
美妙的歌声陶醉了山岗,
多么悠远,
多么深情,
多么炫丽,
花开舟曲,
五彩缤纷,
舟曲花的海洋,
舟曲可的家园,
我愿化为细雨,
轻轻浸润你的心灵,
春风吹绿了岁月,
舟曲儿女情撒藏乡,
灿烂的笑容映红了朝霞,
多么耀眼,
多么澎湃,
多么豪迈,
多么壮丽,
感恩祖国,
奔向小康,
舟曲花的天堂,
舟曲朵迪的故乡,
我愿化为星辰,
静静映照一江两河,
花开舟曲,
五彩缤纷,
舟曲花的天堂,
舟曲朵迪的故乡,
我愿化为星辰,
静静映照一江两河,
我愿化为星辰,
静静映照一江两河。
这是张小娟曾经的同事,敦厚的武装部长讲的一个故事。从这个故事里我读到了她的坚强,勇敢和不甘屈人之后的精神。
5
清晨。我和乡上的干部坐车去城马村的路上,太阳清冷地照着西面的大山,光茫一点一点迅疾地往山下覆盖着,哗哗地扫去。
白龙江的河道里翻滚着朵朵细碎的浪花。
三三两两的农人用背篼背着红红满满的柿子走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没有以往的急切和匆忙。
乡上干部说,张小娟每次下乡坐车,都会在摇晃的山道上打着盹儿,弥补着瞌睡。如果不来电话就是她休息得最好的时候。
汽车转过一个山嘴,太阳光轻泻进了车里面,摇摇晃晃地。在这温馨的阳光里,我似乎看到了阳光洒在了她的鬓角上,光影里几根白发像银丝般夹杂在青丝里,叫人心疼和难过。
乡上干部还说,她在乡上工作的时候,常常是婆婆陪着她和她的女儿豌豆的。
乡上干部还说,有次她实在太忙了,婆婆就抱着孩子回到了自己的家里。可回到家里的第四天,孩子病了。婆婆在在电话那头带着哭腔声嘶力竭地喊她,说豌豆发高烧,烧得话都不能说了。可她回不去啊!电话里让婆婆盛点冷水用毛巾蘸水擦豌豆的双脚和额头降温。
你说,她就是这样做母亲的,她就是这样忙于工作的。读到这里,没有人不流泪的。这个时代,还会有这么傻的女人,为了工作,家也不顾,亲人有病也顾不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作风呢。
正如她对同事们说的,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啊,有她这一句话就足够了。她是“8.8”泥石流火线入的党,经受住了血与火的考验,在困难面前,她不能践约她曾经的誓言,她不能违背她遵奉的宗旨。
6
听着她的故事,抑或是她的事迹,我只有眼里涌动着满满的泪水。
在去往她家的村口,老远就能望见她家那棵高高大大的白梨树。那棵白梨树是棵百年古树,虬枝盘曲,很有趣味和品相,像极了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几片枯叶挂在树枝上,像是宣告一个季节的没落和又一季节的来临。
从这棵白梨树上,我们就能想到这个培养了令村人和家人骄傲无比的子女的家庭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家庭。现在,这个家虽然经受了无法言说的疼痛,但面对一个个来访者、慰问者,没有阴沉,没有憎恶,更没有拒之门外,两位老人忍受着痛失爱女的疼肠,诉说着爱女的过往和今昔……一遍又一遍,胳膊疼是袖筒里,肠子疼是肚子里,他们的疼痛能有谁理解和知道呢?
她的儿子童童蹦蹦跳跳地跟在她姑姑的身后,他只知道妈妈去了扶贫的路上,还没有回来。
豌豆在等待着……
童童在等待着……
她父母亲在等待着……
她的丈夫刘忠明在等待着……
她的同事们在等待着……
我们大家都在等待着……
7
那天,夜已深,我茫然走在舟曲县城的文化大街上。行人已经很少,街上显得无比清冷。
我沿着老城区里的文化街来来回回上上下下走了很久。
耳畔只有白龙江滔滔不绝的涛声依稀传过来。
沿街的大红灯笼高悬着,灯箱里一副副的楹联宣示着这个是文化浓厚的县城。
走着,我突然看到一幅楹联那么地令人激动。我轻轻地诵读着:“一路春风一路秀;几回梦想几回真。”
这副楹联是写给她的吧,我想。这绝对是写给她的,我肯定的想。
她朋友说她在某次饭局中,喝了点酒,和朋友们忆起了和刘忠明谈恋爱的幸福时光。那会的翠峰山景区、沙滩国家森林、拉尕山风景区、南峪生态景区、东山生态景区都留下了他们难忘的身影和欢声笑语,还有永铭的记忆。这些地方一幕一幕在她眼前和记忆当中不断地闪现,复活。她的朋友说,那个时候她们是多么的快乐,多么的无忧无虑啊。
她朋友说,她渴望那时的光阴和生活。
她朋友们曾经说,你这样忙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她笑着对朋友们说,你们不明白。
朋友们确实不明白。
但现在朋友们都无一例外的明白了。
朋友们说,在她之后有谁能称得上是全县的“扶贫移动数据库”和“扶贫政策百事通”呢,恐怕是没有第二个人了。
8
采访中,听人们讲述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梦想、实践和远景。
同事们说,她时常像只要高飞远行的百灵鸟,昂头望着很远很远的虚空和很高很高的翠峰山,目光深邃而坚毅。
同事们还说,县扶贫办她的办公室时常灯火通明,电话铃声不绝,忙碌的脚步不停……只有远远的翠峰山披上一身霞光的时候,才是她休息的时候。
可是回到家里,她也得不到片刻的安宁,电话、微信、短信一个接一个。她朋友说,要不是她丈夫刘忠明的深爱、大度、支持和忍让,她们不会走到今天。她时常对年轻的女同事们笑着说,以后找对象要学我,找个像我女儿豌豆爸爸那样的人,和那样的人过日子让女人舒心,放心,对女人有疼心。
同事们说,《精准扶贫政策图解》是她在办公室带着孩子绘制的。
这个图解一共60个画面,画出了精准扶贫的全部富民政策,群众一看一目了然。就连不识字的文盲看着也能说个八九不离十。
这是她思考的结果,也是她用功的结果,更是她用牺牲家庭的幸福生活和丈夫的疼肠换来的结果。
9
我在一本图画本上看到了这样两幅潦草的画:
第一幅:一个草坪,草坪上有棵挂着红果的柿子树,柿子树下坐着奶奶、外公、外婆、姑姑……爸爸手里拉着豌豆和童童站在柿子树前望着伸向远方的小道,小道上写着扭扭曲曲的五个大字:扶贫的路上!
画上路的尽头是一个模糊的人影,用小号字扭扭曲曲标着:张小娟————豌豆和童童的妈妈。
第二幅:和前面一样的画。只是画面上那小道的尽头写着的是扭扭曲曲的八个小字————妈妈在扶贫的路上。
10
回来的那天傍晚,我沉浸在这个凄美的故事中不能自拔。又高一脚低一脚地走出龙舟大酒店,在文化大街上乘脚没有目的地走着。路上汽车来来往往,车灯忽明忽暗的,在昏黄的灯光下凄美无比。
白龙江面上泛着星星点点的光茫。
路边架杆上的玉米黄黄的透着微黄的星点。
远处的大山高耸入云,挡住了远了的视线。
远处的一片柿子林火红火红的,像烧红的铁果,高悬在
焦黑的枯枝上。
这时我的耳畔一个稚嫩的声音仿佛在轻轻地问着:妈——妈!你去哪儿了?
一个女声在轻轻地回道:豌——豆!妈妈在扶贫的路上。
童声又问:妈——妈!扶贫的路在哪儿?
女声又在轻轻地回道:在大——山——里!
一滴晶莹的泪水哗地掉落在了地上,溅起了无数细碎的泪光。
一滴晶莹的泪水打湿了奋笔疾书的厚厚纸页,洇出了一个清晰而凄美的扶贫之路。
作者简介:敏奇才,男,回族,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临潭县文联主席。作品见《民族文学》、《中国作家》、《光明日报》、《文艺报》等期刊。系列散文《从农村的冬天走到冬天》收入《2008年中国散文精选》一书。出版个人散文集一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