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登翠峰山有感
杨旭明
初夏的舟曲,千峰竞秀,万壑吐绿,群花又开又谢,各类青果满枝。唯有火红的石榴花,点缀在绿叶间,十分醒目。
舟曲是名副其实的陇上小江南,特点是气候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介于温带和亚热带之间,饭能吃香,觉能睡深,日子滋润。
阳历五月十三日早晨一觉醒来,浑身轻松。天已大亮,正好七点。匆匆洗嗽出门,沿着旧城区三眼峪“亚洲第一导流明渠”前行,晨练的人群三三两两,亲切的乡音让人感到乡情的温馨。
渠边的道路旁,棕榈、香樟、银杏间隔交替,藏乡江南的韵味铺面而来。大坝两侧平整过的300多亩经济林果园,近两万棵桃、梨、杏、苹果、李子、核桃树高已达一至两米,枝头上的青果像麻雀蛋大小,光亮鲜润。
面前横亘的露骨山是迭山的分支,下半部是享誉陇上的翠峰山,像一扇屏风,更像一柄宝剑,山顶上松柏黛青,我想这大概是起名翠峰山的缘由。几片晨雾,轻轻的飘浮,更是平添了魅力。
行至峪口附近,一块两千吨的巨石突兀在路边,它亲身经历、见证了“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巨大的破坏力,速度达1700立方米每秒,巨石从峪中飞滚至此。沿着峪口左侧爬山,一级级青石铺成台阶一米多宽,还算好走,并不费劲。拾级而上,曲径通幽,来到山嵴上,左侧是一面斜坡,右边则是万丈深涧,我突然感到胆战心惊,两腿发软,只能慢慢的努力向上攀登。
十多年前,我曾登过此山,当时是一尺多宽的羊肠小道。那天是原路返回,让我心惊肉跳,至今心有余悸。记得新鞋夹脚,磨了好几个水泡,下山后干脆脱掉了鞋子,赤脚而回,很是狼狈。
爬行一公里左右,青石台阶正在铺设,建设者劝我返回,说前面的路陡峭,因施工需要已被挖断,上去恐怕有危险。
艳阳当空,清风拂面。看看前面的路,的确险峻。由于出门匆忙,没吃早点,也未带水,感到饥渴难忍,四肢乏力。只好坐下来休息一会,回头望去,刚才走过的台阶,竟像天梯一样挂在山嵴上,感到毛骨悚然,真是不堪回首,正如我前半生走过的坎坷人生路。
“上山容易下山难”。下下不得,上又上不去,置身两难绝境该咋办?登山就像做人,人生之路的紧要关头只有几步,还须缓口气,停一停、看一看、想一想,只有明确了方向和思路,才能找到出路和突破口。成功的人生就像打胜仗,也是一种智慧、心态和历练,绝处逢生、险中求胜方是人生的高峰。
明知山有险,偏向险处行。这需要积极向上的精神,更需要宁静致远的境界。为什么人比山高、心比天高?因为天有日月星,人有精气神。每个人不但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更有不同的情感空间、精神特质和思想境界,而内在的学识、心态、精神和境界综合起来,最终铸就了人生的高度。
凭着我多年翻山越岭、攀岩过涧的经历,我决定知难而进。面前是一丈多高的水泥台阶,陡度大概七十度左右,好在两侧都有指头粗细的钢筋,壳子板还未拆掉。我抓住钢筋奋力攀爬,一分钟越过。此处的山嵴两侧,生长着碗口粗的油松,还是比较安全的。继续前行,一处地方较窄,且有流沙,工人在上面的树上绑了一条绳子,方便上下,我抓住绳子,迅速攀登,脚下的沙石簌簌下滑。还有一处险峻的地方,近乎笔直,我只好利用石缝、灌丛借力,还得防止身体靠着石崖,否则会滚落山涧,确有生命危险。终于爬过了三处最险峻的地方,坐下来我长长地舒了口气。
山顶上,油松成林,大小不一,还有华山松、山杏、蔷薇等植物。东山、白尖子山、笔架山、露骨山、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将翠峰山团团围在中央。沿着林间道路前行不到200米,到达翠峰山最高处的翠云寺。吉日登上翠峰山顶,我用厚实的手掌,敲响翠云寺的钟声,你听见了吗?悠远空旷的回声,激荡在天地之间,护佑佛光普照的一方故土,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景幽清静处,心灵得到小憩,情感豁然观照。
曲径通幽处,美景在眼前。东山上空红日高照,露出湛蓝的天空。露骨山的悬崖绝壁上,野云流浪,奇松倒挂,绿瀑叠翠。翠云寺周边的油松林里,鸟鸣婉转,凉爽宜人。白龙江蜿蜒如练,岸边的油菜籽、小麦已近枯黄,是夏收开镰的时节了。在林中坐下来,听涛观海,心旷神怡,不禁令人不禁豪气干云,诗意盎然,《登翠峰山有感》(六首)唿之欲出。
之一:一峰独秀连云端,东山露骨笔架环。钟声悠远佑平安,生态文旅促发展。
之二:翠峰如画美人间,石榴火红四月天。翠云寺旁飘祥云,龙江千里出桃源。
之三:岷迭层峦不碍天,少年心思逐云飞。藏乡江南藏锦绣,钟灵毓秀聚俊气。
之四:藏乡江南翠峰山,万年屹立龙江边。早知山势多峻险,何必求远登华山。
之五:翠峰如屏似仙镜,万丈深沟心惧寒。寻径艰辛归路苦,我非本意竞登攀。
之六:翠峰云雾飘霄汉,神聚华章形屹然。登上名山心澄净,一江碧水逝高天。
心安稳处,便是故乡。一口气写下六首古体诗,短信传给要好的的几位朋友。沿着刚修通的旅游公路下山,途经二郎山进入旧县城,正好中午十二点,是吃午饭的时候了,这才觉得又渴又饿又累。
此刻,我才恍然大悟:情怡则健,心悦则康。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非名,亦非利,乃饥渴时的一杯水、一碗饭,寒冷时的一件衣、一堆火。还有青山绿水、阡陌农桑等自然环境,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