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杜甫陈辉山
甘男马旭
《味雪诗存》是古洮州(今甘肃临潭)诗人陈辉山遗作。2012年3月,由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
也许你读过《味雪诗存》也许,你知道它是一位民间诗人的诗歌集。但是,你不一定知道那是一本文献价值尤为突出的着作;其作者平生更不是一本诗书,而是一部历经苦难的辛酸史。他的伟大如杜甫,在于现实主义。他心系苍生,用诗文纪录了亲眼目睹的民不聊生——清代同治年间地方战乱。
穆圣说:富贵不在财富多,而富贵是心灵的满足。笔者认为,陈辉山如诗圣杜甫一样,为历史文化做出了实质性贡献,使其身后更加饱满而富贵。
作者原名陈钟秀,字辉山,洮州即临潭县新城西街人。他一生忠于教育,喜爱文学,写得一手好字好诗,是清同治时期洮、岷州地方诗坛上的一位名家。也是一个从青年时期走上坎坷人生旅途的现实主义诗人。据《洮州厅志》卷十记载:陈钟秀字辉山,工诗善书,方正不阿,任岷州学政,着有《味雪诗存》四卷。
陈辉山祖籍系南京应天府。相传明代洪武初年,南京应天府人因在春节闹社火时扮演了马猴。朱元璋之夫人马皇后,疑为侮辱她,一怒之下寻种种借口,将应天府人驱逐出南京,发配到古洮州即今临潭、卓尼一带。实际上,当时为了发展被战争破坏了的经济社会,朱元璋实行“用兵百万,不食百姓一粒”的“屯田富边”的政策,为加强边防实力,迁移应天府人到古洮州。有古民歌为证:
正月里来是新年,我的家乡在江南。
自从来到洮州地,别有天地在人间!
当然,还采取了其它不光明正大迁移手段——不是做思想工作或开出什么优厚条件,而是政府私下派兵,夜里将张家菜园子里的白菜、萝卜拔下后,扔到李家的院子里;将王家的东西扔到陈家院子里等。紧接着,次日清晨突然搜查,将居民按照贼处理,强制性地驱赶迁移出南京。
言归正传。陈辉山祖辈开办私塾,从事教育。他是书香门第出身。清朝道光年间,他赴兰州举院考举落榜,试中岁贡。
没奔上仕途,但他并未沮丧,回家后,承继家业,教起私塾。同时,习笔写诗,立志着书立说。
同治元年,陕西回族起事。其丙寅年即1866农历十月,灾乱波及洮州,当地武举人即新城西门回族人士丁永安,派人刺杀了洮州厅协台,顿时临潭闹起民族残杀。动乱埋葬了平静地生活,但并没有埋葬掉诗人的思想和对生活的热爱,他始终没放下手中的笔。
这次洮州回族起事,据《洮州厅志》卷十八记载,回族反清引起的残杀抢掠,伤害相关老百姓的性命,数达一千六百之多——这场中华民族的灾难,说白了是统治者的无能所致。书生陈辉山,他目睹无辜百姓受害的惨景,悲哀的写下了《伤洮州》表达了自己对遭受残害的穷苦百姓极其悲痛的心情。其诗摘抄如下:
不见干戈二百年,忽教城市满腥膻。
防边自古推严邑,旷野于今剩土田。
白骨何人收道路,青山无主锁寒烟。
伤心万户归谁屋?犹说将军唱凯旋。
其时的洮州武举人丁永安,因他是陈辉山膝下门生,丁也念师生之情,提前密报,陈由此就保得了性命。随后,陈留下长子守家产,他是夜带着七口家眷,在门生丁永安的大力帮助下,从南城墙上将他们用绳索吊了下去,星夜仓惶逃往卓尼。
然而,临、卓相邻,岂能安宁。陈辉山逃到卓尼时,卓尼为防御起事回兵之攻,正在调集民众百姓加固城门,高筑城墙。凡是避乱逃来的难民,都服役背土,以求生存。而背一天土,只挣到一小碗吃不饱肚子的炒面。书生出身的陈辉山,这时已年过六旬,哪能受得了这般苦?何况卓尼的形势非常紧张,他更受不了惶惶不可终日的日子,便在卓尼留下了两口人,自己又带着五口家小风餐露宿,星夜逃往岷州。
这种提心吊胆的逃难情景,在他的《味雪诗存》中有不少的记叙,如《过野狐桥》:
白浪翻银响如雷,行人不敢首重回。
惊心我是捕逃客,误听风驱万马来。
这首诗一泻无余地道出了逃难时,路途中惊心掉胆的恐怖感:同时,具体生动地描写出了没落的统治阶级因无能安邦,而使地方兵荒马乱,被害苦了的人民群众仓惶逃难的真实情景。
在岷州,一个偶然的机遇,陈辉山凭自己的才学和贡生的学位,当上了岷州提督学政即清代地方文化教学行政官,任职三年多时间。在这三年多时间里,他虽然每月能挣到八两白银,但因他不但要维持身边五口人的生计,还要给留在新城、卓尼的三口人寄生活费,所以日子过得也非常清贫。加之战乱的灾难,一家八口人分居数处,他的心情更是低沉悲伤。这在他任学政时写的《除夕》中完全体现了出来:
飘零身已老,岁尽在他乡。
八口人三处,孤灯泪两行。
颜从愁里老,夜向客中长。
欲睡还惊觉,邻里爆竹忙。
诗人淋漓尽致地道出了历尽流离之苦的心情。
陈辉山大半生的经历,有创痛,有忧愁,有悲苦,但是在他的内心中也总是燃烧着一团不灭的火;他热爱自己的故乡,热爱故乡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热爱和平,渴望盛世,在自己受苦的时候,也为人民的苦难遭遇和流离失所而悲愤不已,为地方生灵遭受涂炭而痛心疾首。
东风落日满尘埃,禁闭古城久不开。
我望太平如望岁,恨无消息共春来。
——《春日写怀》
饥饿岂天意,流离殊可怜。
何人收白骨,积恨满黄泉。
冰到春来伴,家难乱后全。
绘图无郑侠,含泪写诗篇。
——《立春即事》
纵目城头望,春光极可哀。
乱山残雪在,晴日阵云开。
野旷田无主,村荒鸟不来。
伤心何处说,欲下复徘徊。
——《春日登城野望》
以上这三首诗里,《春日写怀》充满了他渴望和平的强烈心愿;后两首反映了战乱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灾难,描述了耳闻目睹的民间疾苦。
经过了战乱,一家人颠沛流离,吃尽了苦头。为了重振家业,在家乡的一切家产、房屋毁于战火的情况下,一个重儒轻商的老夫子,居然让次子陈富年弃学经商。
起初,陈富年是背着背夹子做小贩买卖。两年后,生意做得转开手时,就买了一匹骡子,扩大买卖。开始跑泰州(天水)、汉中。
1866年即同治六年。陈富年已经商成事,年逾古稀的陈辉山便带家小还乡,重建家园。
陈辉山为人正直、坦诚,犹如《洮州厅志》上评语:方正不阿!他瞧不起那个社会里唯利是图的商人。他甚至固执地认为:无商不奸,无奸不商。因此在他家园重建后,便拒绝了后人继续经商。
陈辉山的一生虽然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但在崎岖坎坷的生活中,他始终在文学上是积极奋斗的。尤其是诗文方面,他的诗集《味雪诗存》在365体育备用网站_365彩票下载1.0.0老版本_和365差不多的平台有哪些、岷县一带流传较广。特别是那些脍炙人口的描写风光气候、地理环境条件的诗。
着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他在《西北考察日记》中写道:民国二十七年五月二十六日……甘肃田亩年只一熟,将熟而降雹,则一年随无望,故实不宜于农耕。番民无赤贫之家,即以不事农耕故也。克家出陈辉山《味雪诗存》原稿见示。陈氏,本邑人,人咸(咸丰)同世,其《洮州竹枝词》云:
一
禾稼终年只一收,但逢秋旱始无忧。
夕阳明灭腰镰影,半是男儿半女流。
二
不出蚕丝不种棉,褐衣遮体自年年。
冬寒夏暖何曾易,真个洮州是极边。
三
牛马喧腾百货饶,每旬交易不须招。
西阳市散人归去,流水荒烟剩板桥。
颇能写出此间实状……
是的,这一段只用了八十四个字,他就把洮州地区的风土气候、自然、地理与贸易及方位,正是写得跃然纸上。
陈辉山从年轻时起,数十年如一日,在诗坛上勤奋耕耘,写下了反映时代,诉说人民辛劳与疾苦的大量诗篇,一句一首的汇集成了《味雪诗存》。当然在此诗集里,还是以歌颂洮、岷山水的诗篇最为着名。现将他描写洮州八景中的四首短诗摘录如下:
《洮水流珠》
万斛明珠涌浪头,晶莹争赴水东流。
珍奇难入俗人眼,抛向洪波不肯收。
《朵山玉笋》
亭亭玉笋上撑天,砥柱群荒不计年。
想是娲皇来补漏,一根忘插乱峰巅。
《石门金锁》
谁劈石门踞上游,边陲万古作襟喉。
任他纵有千金锁,难禁洮河日夜流。
《雪横叠山》
叠山南望白无边,雪积遥峰远接天。
尽可为霖能济旱,春风吹化是何年。
这些诗文,他把洮州四大景的风光,都描绘的生动而鲜明,使人如临其景;读来流畅,悦耳动听,也流露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陈辉山回乡后,在风烛残年,将《味雪诗存》重新做了整理,装订为四本即四卷。这四本诗集作者全是用矫健工整的楷书书写的,字字秀丽,笔笔见功。遗憾的是民国十八年即1929年河湟事件波及临潭,新城大乱,陈系子孙逃难时,三卷诗集,不幸丢失。
1870年,陈辉山在新城西街因病去世,为洮、岷一方的教育和文化事业,他献出了坎坷而平凡的一生。
作者简介
甘男马旭,学术论文多署名365体育备用网站_365彩票下载1.0.0老版本_和365差不多的平台有哪些马旭。1963年生。临时职务365体育备用网站_365彩票下载1.0.0老版本_和365差不多的平台有哪些藏族自治州政府发展研究室主任、州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主持3年、二级调研员)学者、作家。在国家级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及文学作品上百篇,人民网、新华网等多家媒体均有报道。部分作品被译为外文在多国发行,可见互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