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爷的皮箱
敏奇才
外爷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传奇,也经历了各种磨难和痛苦,但他始终没有被任何困难所吓倒,整日乐呵呵的,但有一样,他的各种磨难和痛苦似乎与一只破旧的皮箱有关。
他始终把只破旧的皮箱藏在家中让人找不见的地方,不让人看,不让人摸,甚至也不让人问。谁要是想着打皮箱的主意,或是求着想看一看他的皮箱,那他就会发脾气。小时候,我们只能在外爷翻看皮箱的时候远远地望一望,谁也不敢到跟前去看一看皮箱,更不说摸一摸皮箱。我们只能遐想。外爷不在的时候,我们硬缠着淘气地问外婆。外婆说那是一件珍贵的瓷器,她也没有仔细地看过,只是模模糊糊地看过一回。有一年冬夜里,外爷睡不着觉,一个人悄悄地爬起来,打开皮箱小心翼翼地取出了一只蓝幽幽的大碗,翻来覆去地看了几遍,然后又小心翼翼地装进皮箱里,再轻轻地放进柜子里。是一只碗,一看就知道不是什么值钱货,但外爷就是不让任何人看。有几次,几个舅舅缠着要看一看那个蓝碗,被外爷臭骂了一顿。自那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敢在外公面前提起看那只蓝碗的话题了。就是别人提起来,外爷也会把话题岔开。
外爷的那只皮箱逐渐也被大家忘了。连同忘了的还有皮箱里的那只蓝碗。
十几年前,外爷老了,感觉自己行动不便时,才把小舅叫到跟前,给小舅第一次打开了那只让人思慕已久的皮箱。皮箱打的同时,也打开了外爷的记忆。
三十年代初,外爷跟着本家的一位老哥哥在江西一带跑小生意,生意不是太好,只能挣点小钱养家糊口。后来,在一次渡船过江时遇到了土匪,抢光了外爷们的本钱,生意做不成了。外爷们一下子成了两个肩膀支撑一张嘴的穷光蛋,连家也回不了了,只有沿途乞讨着过日子。他们在江西沿途乞讨的时候,又被那里的当地民团当成红军抓了起来,后来在当地一位老相识的帮助下才算是保住了一条命。也是那位老相识送了一只家中最珍贵的瓷碗。老相识送碗的时候,说送一点钱倒不如送一只碗,有了碗就有了饭,希望外爷一路上能有个饱肚子,并能平安地回到家乡。
后来,外爷在一个村庄里讨着一碗饭吃的时候,有人出大价钱买那只大碗,外爷没有答应。那人就让外爷保存好那只大碗,说是很早年代的钧瓷大碗,到紧要三关能给外爷带来好运呢。到那时,外公才知道老相识把他珍藏的一只钧瓷送给了他。以前,老相识常给他说他家里最值钱的东西就是一只钧瓷大碗。外爷非常感激老相识。他明白了老相识不送钱而送那只钧瓷大碗的真实原因,是怕他不肯接受钱也不肯接受那么珍贵的礼物的。
外爷因感激友人,从江西把那只碗带回了洮州的家中,并买了只皮箱装上它。自从把那只大碗装进了皮箱,外爷就不让任何人挖弄他的皮箱。这是有一定原因的。
后来那只钧瓷大碗就一直由小舅珍藏。外爷对小舅说,那只钧瓷大碗就是穷到卖房的地步也不能失手。要永远地放在家里,看着它人就会有些念想,也能想起过去,人有了念想就不会忘本,忘记过去,忘记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
我们几个小辈眼馋了,就求小舅拿出来瞧一睢。小舅像外爷一样小心翼翼地打开了皮箱,捧出了那只钧瓷大碗。只见那只碗上釉水肥厚滋润、匀均细腻;大碗内壁莹润如玉,润滑似水;外壁苍蓝如天,紫中藏青,青中寓白,凝脂流荡,似玉非玉腾似玉。大家在惊叹它的同时又惊外爷是如何把这只玲珑剔透的大碗一路风餐露宿地带回了洮州的家中。
那只大碗一直存放在小舅家中。一些收古董的人千方百计地打问着上小舅的家探求那只大碗的去向。小舅笑着说,卖掉了。那些人不可置否地摇摇头,悻悻地退回去,不再打问那只大碗的去向。
那只大碗现在成了小舅的压箱之宝,谁也不能碰它。小舅说得比外爷还要神气,说这只大碗已经附有了灵气。
现在你要是再眼馋地看一回这只钧瓷大碗,怕是要费些口舌的了。
作者简介

敏奇才,回族,甘肃临潭人。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十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作品入选《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回族卷》《2008年中国散文精选》等20余种选本。出版散文集《从农村的冬天走到冬天》《高原时间》,中短篇小说集《墓畔的嘎拉鸡》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