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新城民俗游览区
位于县境东北部、玛曲县城所在地周围,包括卓格尼玛、欧拉乡欧强草原、河曲马场等地。巍峨挺拔的西倾山自西北向东南延伸,阿尼玛卿雪山自西向东逶迤,又自南向北,在玛麦哲木道环而西延。草原新城—玛曲县城、卓格尼玛外香寺、格尔柯黄金选矿厂、河曲马场拦河坝等,像颗颗璀璨的珍珠镶嵌在草原上,与飞架南北的首曲第一桥—玛曲黄河大桥,清澈碧澄的麦曲、那合达曲、俄尔瓦斯河、哲浪贡玛河、哇玛河,以及藏民族淳朴善良、崇尚自然、信仰佛教、能歌善舞的民俗风情,形成为一个别具人文和自然特色的旅游区。
该区主要旅游景点包括:草原新城玛曲县城、黄河首曲第一桥、大水泉、有自然显现“六字真言”的卓格尼玛外香寺,泽库寺、吐蕃大臣噶·伊西达吉在河曲驻扎军队的遗迹、阿米格拉山、俄久美朵隆、察干曼曲药水泉、格尔珂黄金选矿厂、玛麦哲木道草原、阿米欧拉神山、毛日扎西滩、鸭蛋岛等20余处。
格萨尔广场
位于县城中心,建成于2002年8月。整个广场以城雕“河曲神马”和雕龙碑为中心,神马腾跃若飞,雕龙栩栩如生。广场内布满草坪、绿树、鲜花,令人赏心悦目。广场周围有文化展厅、老年人娱乐中心、电影院、商业楼等建筑。远处的西倾山高峻嵯峨,往往会形成县城降雨、西倾落雪的奇景。夏日的阳光下,白雪与绿草相映,独特的草原新城景观,令人心旷神怡。
黄河首曲第一桥
位于县城南4公里处。黄河首曲第一桥建成于1978年,是黄河上游建成的第一座黄河大桥,因此有“第一桥”之称。这里风景宜人,黄河两岸绿草茵茵,牛羊成群。桥型结构上部为3孔净跨70米、全长280米的钢筋混凝土等截面悬链线箱型肋拱桥,桥面净宽7.5米。首曲第一桥有两大美妙绝伦的景观。一是“拱桥托日”。清晨日出时,立于大桥西侧,但见东方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当升至拱面时,恰似拱桥托起了红日,颇为壮观;二是“长河落日”。黄昏时分,在黄河桥边远望长河之水,夕阳渐渐西沉,恰似落入长河之中。在桥以西4公里处的玛麦哲木道,欣赏黄河之水从天而降,更是赏心悦目,壮丽景致令人叹为观止。大桥南岸不远处即为着名的阿米欧拉神山。
小首曲
位于县城东南方黄河主河道。在距县城东北方10余公里处,可观小首曲全貌。“黄河首曲”流程长,距离远,跨度大,在地面上无法欣赏到首曲全貌。天公作美,造化绝伦,大自然在玛曲县城不远处形成了与首曲全貌颇为相似的“小首曲”景观,供游人观赏,而不至于使慕名而来的游客失望。游人可以方便地领略到黄河首曲的神韵。
河曲马场
是典型的草原湿地生态游览区,位于玛曲县城东南20公里处的乔科草原东北部,包括万涎滩、文保滩、乔科滩,总面积2200平方公里,有“河曲水浒”之称。河曲马场建成于1958年,为河曲马的繁育中心。一路东南奔流的黄河在这里遇上隆起的松潘高原阻隔,另辟出路环而北流,形成黄河首曲最大的一块生态湿地。这里是河曲马的故乡,也是珍禽异兽黑颈鹤、白天鹅、黄鸭、黄羊、藏原羚和梅花鹿栖息的乐园。草原空明幽邃,一望无际,马场拦河大坝内水天一色,碧波荡漾,形成了极富河曲特色的高山草原景致。若是夏日,一望无际的沼泽水浒之中,鹰飞鹤鸣,羚奔鹿叫,沼泽边缘草原上牛哞羊咩,马嘶犬吠,与天际的牧歌,构成一幅绝妙的草原游牧图。在这里,水与草原,人与自然融为一体,难以被严格地分割开来。
该区及周边辐射区域主要游览景点包括:乔科湿地、马场场部的拦河坝区、间歇泉;黄河首曲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参智合寺,近年声望日隆的曼日玛夏秀寺;嘉木克日尼哈古城遗迹、郎曲乔干黄河古桥遗迹,以及卫当滩格萨尔王王妃珠毛拴犊牛之地等。位于马场西南的皋维隆瓦沟,有奇特的马场温泉。当人们大喊而产生声波震动时,泉水自动向外喷涌,水高约0.35~1.5米,成为一大奇观。
大水泉
位于县城以东郎玛公路(郎木寺至玛曲)20公里处,由于在巍峨的西倾山脚下涌出一泉,其水甚大而得名。泉呈一漏斗状水池,深约0.4米,底部有泉眼10余个,咕咕喷涌,出水量大,流出形成河流,其水甘甜清冽,终年水温保持在9℃~14℃。
这里背靠西倾山,面临大草原和黑河,草原壮阔,风景奇丽,帐篷点点,牛羊成群,犬吠马嘶,到处呈现出典型的藏族游牧生活景象。1979年,玛曲渔场试验并成功培育了原产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虹鳟鱼。冬季,玛曲千里冰封、气候奇寒,但虹鳟鱼竟然培育成功,为省内外人士称奇。如今,在其泉水下围墙蓄水,建置了楼阁。渔场每年产鱼约2万公斤,成为我国西北高原上最大的虹鳟鱼生产基地。
察干曼曲
位于县城以东,郎玛公路10多公里处以南的察干拉卜则山下。察干系蒙语,意为白色;曼曲系藏语,意为药水泉。泉被直径约60米、宽约40米的灰白色盐碱地所包围,泉水能治肠、胃、皮肤等疾病,是甘、青、川交界地带着名的药水泉之一。泉以石板砌起,其上建一石佛龛,内供度母唐卡和刻有藏文颂词的经文石板。泉旁专门备有木勺两把,以供朝拜、治病者饮用泉水。泉水距地表深约0.5米,水呈赭色,味微涩。每年夏、秋季节,甘青川交界地带的蒙藏群众和患者,专程远道前来朝拜、治病。有的病人甚至自备干粮,长期住在泉边,少则七八天,多则两三个月乃至半年不等。
传说,18世纪末,拉卜楞寺第三世贡唐仓·贡曲乎丹贝仲美大师(1768—1821年)途经察干曼曲,在这里写成藏族三大着名格言中的《水树格言》(另外两部格言为《水喻格言》和《木喻格言》),闻名藏区。
察干外香寺
位于县城北4公里处,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系拉卜楞寺的属寺。寺院于1790年迁至现址后,日渐兴隆。1815年,第三世嘉木样·罗桑图丹久美坚赞在此讲授五部大论,举行背诵考试,建立法相经院;1899年,第四世嘉木样·尕藏图丹旺秀建立时轮学院;1936年,第五世嘉木样·罗桑嘉样盖西丹贝坚参开设密集供法会,建立讲闻显密经教的规程。1958年,在“破四旧”中寺院被关闭;“文革”期间,寺院被拆毁。1981年7月,寺院恢复重建后对外开放。截至1998年,寺院建成大经堂1座,囊欠2座,僧舍62院,有僧侣79人。
察干外香寺供奉佛像众多,大小不一,工艺精湛,形象生动。另有许多壁画、卷轴画和堆绣,构思精巧,刻画细腻,线条流畅,色彩艳丽,多为精品。寺内珍藏着金汁书写的《甘珠尔》大藏经一部,墨汁书写的《甘珠尔》、《丹珠尔》大藏经五部,及宗喀巴大师、加次杰大师等佛教名人的大量着作与释迦牟尼的锡杖、松赞干布的鞋子、文成公主的手镯等珍贵文物。寺院西侧约0.5公里处的石崖上,有自然显现的“六字真言”。
噶·伊西达吉遗城
位于县城北4公里处的尼玛外香寺前台。约在815—836年间,吐蕃赞普赤热巴巾派其大臣噶·伊西达吉前来多弥卫(卫址设在迭州)收税,一度逗留玛曲,并建小型城堡居住,在此留下遗址。
格尔柯金矿位于郎玛公路北18公里处,于1990年建场开采。目前,可年处理矿石10万吨,黄金年产量位列甘肃第一、全国第四。到玛曲草原的游客可在此全程参观黄金“开采—选矿—冶炼—黄金成品”的全过程。
毛日扎西滩
毛日,蒙古语,意为骏马;扎西,藏语,意为吉祥。毛日扎西滩即为吉祥骏马滩之意,位于玛曲县城以西8公里处,滩大而广阔,中间为一走廊,呈带状盆地,全长15公里,宽10公里。四周有群山、丘陵环护,滩地地势平缓,水草丰茂。毛日扎西滩绿草茵茵,野花遍地,风景优美,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活佛和高僧大德讲经弘法、土官头人议政论事的地方,也是藏族百姓举办传统体育活动的场所。
1926年8月,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革命活动家、中共甘肃特别支部成员宣侠父,应第五世嘉木样活佛之父黄位中和兄黄正清之邀,来玛曲宣传革命,在此召集方圆200公里、230个部落的酋长集会,成立了“甘青藏民大同盟”,号召“团结起来,自求生存”,因而加强了甘青藏民族内部的团结与进步,并为驱逐宁海军撤出拉卜楞藏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鸭蛋岛
位于县城西20公里处,因常年黄鸭群集,并在岛上筑巢产卵而得名。鸭蛋岛屹立于黄河干道中央,四面环水。岛上山石突起,灌木丛生,山花遍地,成群的黄鸭或翩翩起舞,或双双戏水,成为摄影、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俄久美朵隆
俄久美朵隆景点位于县城西约25公里处的万玛沟中。巍峨高峻的西倾山至此突然中段,形成一处集峡谷、丛林、雪山、草原、黄河于一体的自然风景区,风光优美。景区主要由草原、灌木丛、高山草甸和雪山风光构成。景区南部是广袤的大草原和黄河干道。沿沟北上,沟内依次出现草原、小溪、俄久美朵、灌木丛、高山草甸和雪山。至于山巅,但见山外有山,连绵不断。
春夏之交是杜鹃盛开的季节,整个峡谷被白色的、粉色的杜鹃花装扮一新,为高原的玛曲增添了不少春色。这里是动植物的乐园,栖息着无数的野鸽、麝、盘羊、蓝马鸡、雪鸡等珍禽异兽;生长着水母雪莲、冬虫夏草等野生植物,成为一处原始纯净的乐园。
曼尔玛湿地生态游览区
于玛曲县境东南部的曼尔玛乡境内,是着名的黄河湿地生态游览区。景区由着名的乔科参智合寺院、曼尔玛夏秀寺院、黄河由南北流段风光和乔科大沼泽地等景点组成。这里是河曲马的中心产地之一,也是丹顶鹤、黑颈鹤、白天鹅、黄羊、藏羚羊等珍稀动物栖息的乐园。
参智合寺
位于曼尔玛乡毛然大山南边,由第三世参智合堪布贡曲陈来华桑布创建于1891年,系拉卜楞寺属寺。1958年,寺院被关闭。1981年7月被批准对外开放。1982年10月,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与其父贡保才旦、母索南卓玛、经师洛桑丹贝坚赞、原甘肃省副省长黄正清(藏名洛桑才旺)、第六世嘉木样·图丹却吉尼玛、第六世贡唐仓·丹贝旺旭等,莅临参智合寺,为以前第七世班禅·丹贝尼玛所赐的金制塔、敖华等佛像举行开光仪轨。截至1998年,该寺有大经堂1座,囊欠2座,僧舍142院,住寺僧侣278人。同时,在上下阿秀建有德容宫2所。
夏秀寺
位于参智合寺北面,距玛曲县城40公里。该寺由第一世夏秀仓·哈·塔次知达吉创建于1852年,系拉卜楞寺属寺。1958年寺院关闭,寺址成为乡政府驻地。1982年4月重新开放,由董仓·尕藏成来、日朝巴次智加措、格西切派等主持开光典礼;后设立医学院;1988年,第六世贡唐仓·丹贝旺旭大师前来夏秀寺讲经。截至1998年,该寺有大经堂1座,囊欠数座,僧舍119院,住寺僧侣215人。
乔科大沼泽地
乔科大沼泽地,藏语称乔尔干,位于玛曲县东南曼尔玛乡境内,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沼泽地平坦广阔,坡丘平缓,水草丰美,是得天独厚的天然牧场,因出产河曲马(原名乔科马)而闻名天下。乔尔干实际由五峰、七桥、二塘组成。五峰即中心的瓦芒则栋峰,东面的色锐峰,北面的嘎
伊峰,南面的协合尔峰和西面的岗兰木孜乎锐峰;七桥指北面的贡桥,西面的郎曲桥干、掖尔茂桥,南面的萨锐桥,东面的色锐桥和中间的翁坡桥及瓦芒桥;东西、南北五桥连绵环绕五峰,中二桥却间隔五峰。二塘即万延塘和卫当塘。乔尔干是河曲马的中心产地,也是丹顶鹤、黑颈鹤、白天鹅、黄羊、藏羚羊等珍稀野生动物的栖息乐园。
首曲上游草原风光游览区
于玛曲县城西南部、阿尼玛卿雪山南麓的阿万仓和木西合乡境内。黄河从青海门堂进入玛曲后,在巴颜喀拉和阿尼玛卿两大雪山对峙的山谷中,一路奔涌激荡,终于在华尔庆山口冲破阻隔,自由流淌进千里玛曲大草原。由于地势平坦,河水宣泄不畅,形成了黄河首曲上独特的贡赛尔喀木道—俄后滩大草原风光游览区和木西合大山狭谷游览区。
贡赛尔喀木道,藏语意为贡曲、赛尔霞曲、道吉曲三条河流与黄河的汇流之地,位于玛曲县城西南54公里处的阿万仓乡政府治所南侧。主要景点包括:阿万仓宁玛寺、散日玛寺、吐蕃赞普赤德松赞军事指挥部遗址、格萨尔王的赛马场,被岭国英雄砍杀的许多霍尔国侵略者头颅堆起来的山包—“霍日果日”山,赛尔霞沟口和俄后滩草原等。木西合主要景点包括七仙女峰、木拉寺、木拉赛尔沟大面积藏文石刻,西合强寺以及众多的格萨尔活动遗迹等。
阿万仓宁玛寺
藏语全称为图丹祥德林,又称阿万仓召岱娘玛寺,位于阿万仓乡扎西贡色滩的中心,由康区多知钦寺喇嘛奥达创建于1834年,寺址选在黄河沿岸,与散日玛寺毗邻。1934年,根据盖西多吉绕哇化身的指示,迁至今扎西贡色滩。1958年,该寺关闭。“文革”期间,僧舍被拆除,但经堂却幸免于难。1981年7月,寺院被批准开放。截至1998年,该寺有大经堂及70院僧舍,住寺僧侣114人。
散日玛寺
藏语全称为散日玛扎西华丹林,意为“吉祥瑞和洲”,原称散日玛日朝格培林,意为“善心之州”,位于阿万仓乡玛宁扎西曲隆之地。创建于1875年,系拉卜楞寺属寺。1958年,该寺关闭。1981年7月,寺院被批准开放。截至1990年,该寺有大经堂1座,囊欠1座,菩提转经房多处,泥佛堂1所,僧舍68院,住寺僧侣104人。
吐蕃赞普赤德松赞军事指挥部遗址
位于阿万仓乡西部10余公里处的赛尔霞沟顶,遗址坐东朝西,东、南、北三面环山,面临赛尔霞河谷,西扼通往木西合进入果洛的通道。这里有公元701年,吐蕃赞普赤德松赞率领吐蕃大军进攻安多时留下的军事指挥部遗址。
七仙女峰
位于玛曲县西部木西合乡政府所在地下游10多公里处,在巴颜喀拉和昆仑山脉绵延的山脚下,自然形成高低相依的七座山峰。每座山峰生长着松柏、灌木和名贵药材,山上鹿鸣声声,雄鹰盘旋,一群群灰鹤、丹顶鹤、天鹅等珍禽,拍打双翅,腾空飞跃,气象万千。到了秋冬季节,峰顶露出一片薄薄的白雪,峰腰松柏杂树,依旧郁郁葱葱,有些树叶变成朱红色,红绿相映,更显得多姿多彩。
七仙女峰有两个动人的传说。一说古时,黄河由于水魔作怪,洪涝成灾,吞没人畜。天上的“七仙女”见此情景,下凡赶走水魔,居住了下来,从此那里的牧民安居乐业。为了纪念和供奉“七仙女”,当地牧民在七仙女峰对面,筑起煨桑台,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日前往煨桑祭祀。另一说,在很久以前,天上的七仙女看到人间美景,个个感叹不已,于是七人偷偷来到这里,尽情地沐浴嬉戏。忽然,七姐妹又突发奇想,手拉手想截流黄河,眼看就要合拢成功时,七姐妹中最小的一个妹妹突感体力不支,着急地喊道:“姐姐,我堵不住了”其他姐姐朝她一看,顿时,七姐妹紧紧相连着变成了七座山峰,黄河之水也从最小的仙女峰脚下绕流东去。当地牧民认为,这是七姐妹私自下凡,震怒上天所致。于是,七仙女永远留在了那里,因保佑人畜,颇有灵性,当地牧民群众年年前往祭祀。
贡赛尔喀木道
贡赛尔喀木道,位于阿万仓乡政府治所南侧,是贡曲、赛尔霞曲、道吉曲三条河流与黄河汇流处的高山盆地,面积约200平方公里。远看贡赛尔曲,河流四环,千山竞秀。拉日玛峰(海拔4500米)与沃特峰隔河相望,犹如两尊雄壮的金刚武士,守护着贡赛尔喀木道的门户。这里地势险要,峡谷幽长,盆地平缓,牧草青翠,为通往木西合、果洛的咽喉要道,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有“欲得河曲,先占贡赛”之说。这里也是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中诸多人物活动过的场所,至今有晁同以及被岭国英雄们砍杀的许多霍尔国侵略者头颅堆起来的山包—“霍日果日”等地名和传说。
木拉寺
位于木西合乡木拉村噶曲河与交宗杂玛山之间、黄河之滨的鲁卫隆哇之地,是一座宁玛派修行禅院,隶属西康宁玛派噶陀寺,寺院奉行近续传承仪轨。
相传着名的三位伏藏大师之一的邬坚伦珠嘉措在念修八大法行时,曾亲睹妙吉祥之圣容,后遵照授记,到西钦康玛桑厄丹林寺,再次念修八大法行达13年之久,亲眼目睹了八大法行的725位佛尊,莲花于坛场本尊大自在天,乘御胜马击小鼓三通后,传赐念修八大法行的随许,7昼夜佛光犹在,连同念诵之声,在旁的一般僧人也清晰可闻。其时,青海果洛地方护持善业的地方官员一起前来,承诺遵照圣谕,共商其事。从此,果洛一带始有西钦教法传布。康区噶陀寺喇嘛茂珠·曲样道吉亲作的煨桑赞词《多麦夏西玛》(即安多东方),赐给西钦活佛嘉贡·仁增加华道吉,吩咐其去东方巴颜山头,安置山神,设立大恩大德的供典,并谕示他:“你若能在东方智合的巴颜须弥山之巅建起‘拉卜则’(插箭)和大悲观音解脱众生的修供仪轨,有关诸事都会成功。”于是,西钦活佛嘉贡·仁增加华道吉于1692年来到玛隆智地索道,在保智合藏山上安置插箭,举行灌顶,设立为期7天的大慈大悲供,从此始开旧密之法门。当时,木拉喇嘛道青等敬请嘉贡·仁增加华道吉为佛主,成立寺院(帐篷寺),并承诺木拉之地承担施主任务,供给僧源。
1957年,木拉寺有6位活佛,80余名僧侣,有大小经堂2座,大悲观音供殿1座。1958年,该寺关闭。1981年7月,寺院被批准开放。截至1998年,该寺有大经堂1座,佛殿1座,佛塔2座,僧舍89院,住寺僧侣105人。
木拉石雕
木拉有三处石雕遗存。其一,位于木西合乡木拉阿赛尔沟石崖。石雕高1米,长5米,宽2米,系清康熙年间藏文雕刻。上刻有佛经和部落历史,具有民族宗教、历史、书法、词汇、乡规民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其二,位于木西合乡木拉郎玛尤玛石崖,高1米,长15米,宽2米,系清乾隆初期藏文雕刻。上刻有西藏早期历史、宁玛教史,并刻有图像。其三,位于木西合乡木拉阿赛尔强山岩,系清乾隆年间雕刻,有佛像8尊,藏语称为“阿赛尔格建”。
首曲下游雪山湖泊游览区
位于玛曲县西部,阿尼玛卿雪山北麓50余公里的欧拉乡和欧拉秀玛乡境内。阿尼玛卿雪山像一条苍龙从西向东连绵起伏,黄河首曲自东向西蜿蜒奔流,复归青海境内。在欧拉草原形成了雪山高耸、湖泊如镜、长河似带的黄河首曲下游段雪山湖泊游览区。区内峰峦峥嵘,沟壑纵横,河谷狭长。这里水流淙淙、鸟语花香,高山湖泊风光旖旎,自古就是高僧活佛、达官贵人夏季游览避暑的胜地。
该区主要游览景点包括欧拉克琼湖、欧拉年图寺,曲合尔湖、曲合尔河畔吐蕃青布墓,当庆河、当庆湖,宗喀、西曲河流域喀尔科岭国天子荼城、素有"花海"之称的希梅朵合塘、西柯河大鹿厂、阿尼玛卿雪山,及诸多格萨尔王及王妃活动的遗迹。
欧拉克琼湖
在西柯河景区内,位于县城以西约50公里的欧拉乡政府治所东约百米处的克琼河西侧,湖面形似“L”型,湖底泥质,水深2~3米;湖东、南、西三面为丘陵草原,北与黄河隔滩相望。湖西山坳有年图寺。湖水自东、南、西环绕北流注入黄河。湖旁灌木丛生,柳树葱郁,湖水清澈碧蓝,许多珍贵鸟类和高原黄鱼栖息其中,形成奇异的自然景观。1926年,中共甘肃省特别支部负责人之一的宣侠父,在这里与第五世嘉木样及其父黄位中会面,并在此起草了着名的“甘青藏民大同盟”宣言书,因此具有革命纪念意义。
年图寺
全名“年图格丹达木庆贡吉林”,意为“妙盖正法洲”,位于可琼湖西侧的岗尔龙沟口,系历史上拉卜楞寺八大直属部落之一的欧拉“拉德”的部落寺院。1781年,第二世嘉木样·贡曲乎久美昂吾在欧拉“拉德”建成帐篷寺,按照寺规,实行时轮学院的规范教程。1900年,根据第四世嘉木样·尕藏图丹旺秀“将当地原有的帐篷寺改建成固定寺院”的谕示,于6月13日选定寺址,15日委任第二世年图交巴仓·尕藏塔凯嘉措主持修建新寺。1904年,由第四世嘉木样和第二世年图交巴仓在选定的寺址上,举行破土仪轨,新建经堂和囊欠。1922年,加夏茸仓·尕藏恭却嘉措与第三世年图交巴仓在寺院的基础上,主持修建八柱经堂,并正式组建时轮学院。1941年,由加夏茸仓再次加修经堂和囊欠,从此寺院扩建完毕。
1958年,该寺关闭。1981年7月,寺院被批准开放。截至1998年,该寺有大经堂1座,囊欠2所,僧舍107院,住寺僧侣281人。
曲合尔湖
又称曲合尔龙措,位于玛曲县城以西70公里处,曲合尔沟与哇合尔沟顶交界的山坳里。湖面海拔在4500米以上,湖呈椭圆形,南北长800米,东西宽约600米,湖深15米左右。湖水清澈透明,冰凉异常,蓝天、白云、雪山倒影其中,清晰可见。湖南、西、北三面裸露岩峰,植被因海拔增高而渐次稀疏。湖水从东面溢流而下,注入哇合尔河谷,形成湖畔水草茵茵、山峰白雪皑皑的壮丽景色。
曲合尔湖是玛曲最大的高山湖泊,也是欧拉部落的圣湖之一,当地居民三年一祭,已形成惯例。这里是研究民俗、观光、探险的理想去处。
吐蕃青布墓葬遗址
位于欧拉乡曲合尔河畔,是唐代吐蕃一青布(官职名)之墓。有佛、人、畜、犬石浮雕,素有藏区“石雕楷模”之称。
西曲
又名西柯河,位于县城以西115公里处,玛曲县城至欧拉秀玛乡的公路穿河而过。西柯河流域面积880多平方公里,两岸水草丰美,灌木丛生,是着名的“欧拉羊”的天然牧场,自古就是羌族和藏族人民生活的地区。流域峡谷悠长,沟壑纵横,飞泉溪流,景色秀丽。这里也是雪豹、石羊、野羚、麝、鹿等珍贵动物的栖息场所。河畔有岭王国天子(汉代)的“荼城”(羌)遗址和格萨尔王活动的诸多遗迹。
当庆湖
意为“大海螺山湖”,位于县城以西100余公里处,西柯河风景区的当日山下。湖呈“V”字型,常年平均深度2米,夏季可深达3米,面积约25万平方米。湖水清澈见底,其中栖息着大量的高原黄鱼和珍贵鸟类。当庆湖久雨不溢、久旱不涸。传说湖底藏有许多异石珍宝。湖四面皆山,巍峨峭拔,锋芒毕露。湖畔灌木丛生,高山柳郁郁葱葱,倒映在碧波如镜的湖面上,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美不胜收,给人一置身仙境之感。
当庆湖是欧拉部落的圣湖之一,湖边山岩上有僧侣修行的岩洞、遗迹和宗教石雕。方圆数百里的佛教徒,常常不畏风雨,不辞山高路远,前往朝拜。
宗喀
宗喀,藏语意为聚宝盆地,位于县城西部70公里处的欧拉秀玛乡宗喀沟,东、南、西三面环山,北临黄河,与耸起的河岸形成盆形地形,是玛曲一大独特的风景点。由于受盆地小气候影响,区内降雨丰沛,生长各类树木和蕨类植物,是生物学家和草原学家研究高原植被类型的典型地区。其间河谷幽深,峰崖翠绿,鸟语花香。
宗喀由于黄河二级阶地中间下陷,形成诸多高崖,环境清幽,成为佛教徒修行的胜地。这里多佛洞,洞内有许多泥塑佛像,其中最大的一个佛洞在盆地以西100多米处的山底,高约2米,洞内占地约有6平方米,石墙上有一僧人苦修身心的彩色画像。相传在吐蕃时期,有一着名的佛教徒曾在此洞苦修数年,终成正果。拉卜楞寺第二世嘉堪布·智华坚赞也曾在此处修行过。因此,这里成为当地藏族群众崇拜的仙人洞,每年吸引了大批佛教徒和游人前往朝拜游览。
希梅朵合塘
意为“吉祥花滩”,位于县城以西120公里处的欧拉秀玛乡,地处西柯河景区,因每年7、8、10月分别盛开三种不同的吉祥花而得名。面积约64平方公里。滩西大积石山群山对峙,绵延不尽,中间河谷滩地,地势平坦,牧草丰美,无数的溪流漫延其中,美不胜收。这里的花有三奇。每年7月中旬,整个希梅朵合塘开着一色的金莲花,灿若云霞,香气袭人,稍不留意,金色的花粉就会打黄裤管。到了8月,随着金莲花的谢落,天蓝色的格桑花竞相开放,又给人一种别样的意境。一到10月,遍野素淡的毛茛花,斑斑点点,象满天繁星,使人眼花缭乱。由于高原紫外线的强烈辐射,各色花朵十分艳丽。草原随着季节的推移而整体变换色彩,加之蓝天白云下百鸟争鸣,牛羊蠕动,恍如世外桃源。
相传这里曾是格萨尔王的故乡和“岭国”的根本之地,同时又是史称逻些(今拉萨)连接长安的唐蕃“骏马大道”的分支路段,自古成为洮、岷、松、迭诸州各部藏族酋长及四方商贾朝圣、贸易、观光的重要通道,素有“河曲交易之地”的美称。据有关史料记载,夏河拉卜楞寺院一至五世嘉木样活佛往返西藏与拉卜楞时,都曾在希梅朵合塘小驻,尤其是第五世嘉木样曾一度在此逗留,大力弘扬佛法。
首曲访古休闲游览区
位于玛曲县城西南90多公里处的黄河南流段河谷地带,着名的齐哈玛黄河吊桥在此横跨南北,成为甘、青、川三省交界的交通咽喉。由于这里山青水秀,大片大片的黄河滩地中,杂灌丛生,绿树掩映,各种飞禽走兽栖息其中,颇有江南水乡情调,被誉为玛曲的“小江南”,这里古迹众多,成为黄河首曲一大访古休闲游览区。
该区主要旅游点包括齐哈玛黄河吊桥、乃日玛寺院,采日玛日出、齐哈玛寺院,吐谷浑时期的岩画、西哈岭天子珊瑚城,吐蕃时期的水利工程、墓葬等遗址。
齐哈玛寺
位于齐哈玛乡政府所在地,1922年由拉卜楞寺第三世哲贡巴·恭却丹巴热吉建寺。1982年8月13日,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和原甘肃省副省长黄正清(藏名洛桑才旺)、第六世嘉木样·图丹却吉尼玛、第六世赤钦·热丹嘉措·尕藏图丹旺秀等,应齐哈玛寺之邀,莅临该寺,主持辩经和背诵考试,赐予摸顶、护佑及许多重大教敕和随许。截至1998年,该寺有大经堂1座,囊欠1所,僧舍95院,住寺僧侣229人。
齐哈玛寺院前方的吉柯河沟口,有唐代吐蕃时期引黄河水所建的磨坊遗址,及党项羌人所建的砖瓦窑和采矿遗址。
乃日玛寺
位于采日玛乡黄河的北岸,与黄河南岸的齐哈玛寺遥相呼应。该寺由拉卜楞寺第六世霍尔藏仓·华尔丹嘉措创建于1957年,是拉卜楞寺属寺。1958年被关闭。1981年7月被批准开放。截至1998年,该寺有大经堂1座,僧舍48院,住寺僧侣95人。
岩画遗址
位于齐哈玛乡国青村与国擦村之间,黄河支流吉柯河中段附近的悬岩上。岩画面积约有5平方米,刻画有猎人、牧民以及牛、羊、鹿的个体图像3幅。人体图像头戴尖顶帽,帽顶有三个尖状物,由此推断为吐谷浑时期党项人所画。另有一说,认为该画为苯教师所画,岩画中人物倒立,有诅咒黄教之意。
西哈岭王国天子珊瑚城遗址
位于距采日玛乡东北10公里的下乃玛村的沙山南坡上,为汉代自称为岭王国的天子珊瑚城遗址,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对此亦有记载。遗址东西长100米,南北宽80米,几乎被黄沙覆盖。沙堆中间呈现一长约20米,厚约3米,高约0.8米的土墙,土层呈暗红色,土质坚硬,内有烧焦的木炭。土墙周围亦有很多大小不一的石块和一些锈迹斑驳的碎铁片。据当地牧民讲,在遗址中经常会拣到一些金银首饰、石器装饰品、陶器、玉石、珊瑚、珍珠、玛瑙、兵器等。五十多年前,遗址周围有很多破砖碎片和人骨、兽骨。
遗址东、北、西三面,被一色的黄沙环绕,上面有一层约0.7米厚的黑土层,其上长满青草。南面是黄河二级阶地,属沼泽地带。沼泽地下的水湖深不可测。据说,每天日出时分,湖水中的水生动物会发出吼叫声,并传说水中有一种色黑毛短的水牛,有时夜间会爬出水面,与当地的牦牛交配,因此,当地有毛短且卷曲的杂交牛种。
遗址附近,有一椭圆形的湖泊,长约20~30米,四季有水,不枯不溢,水底长有水草。离此东南约2公里处的一山丘上,亦有两个形状相似的椭圆形小湖。
采日玛日出
“采日玛日出”是黄河首曲最迷人的景观。清晨,旭日从碧绿的大“地毯”上缓缓升起,又大又圆。万道霞光如缕缕金线,穿透晨雾,射向西天,洒向绿茵茵的采日玛草原,景致壮美。傍晚,夕阳西下,如磨盘,似火球,霞光溢彩。慢慢地,绿色退去,草原变成了黑色,黄河摆舞在黑森森的草原上,另一种景致也同样壮观。
|